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1861年9月,安庆失守。

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安徽仍然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与其急进,师劳无功而复退,何如先清后路,脚跟已稳而后进。——《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湘军攻占安庆后,攻击重点仍然在安徽战场。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就当时战场形势来说,曾国藩的部署是高明的。

天京城池坚固,不可卒拔。

而安庆虽失守,但太平军各部在皖南、皖北,仍有数十万之众多。湘军若放开不管,直下天京,无异于自杀。

从武昌到安庆,由于两岸地形所限,双方沿江争夺即可,无需担忧侧面。但从安庆到天京一线,谁控制皖北,谁就可以从侧面轻易攻击对方补给线。

而对太平军来说,庐州、三河到无为的粮道如果断绝,天京缺粮,即使有兵,也难以组织大规模会战。(事实上,安徽粮道断绝后,后来李秀成率十三王大战雨花台,正因缺粮而退)

可以说,直到天京失陷,双方在安徽战场的争夺仍然没有结束。

既然安徽战场如此重要,陈玉成当然要在这里指挥!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安徽是陈玉成的根本之地

曾国藩将古代农民起义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流寇”,就像出走后的石达开一样。没有根据地,四处流动作战。

一类是所谓“建号之贼”。比如洪秀全、陈玉成。

洪秀全据金陵,陈玉成据安庆,私立正朔,伪称王侯,窃号之贼也。——曾国藩

从政治上说,陈玉成、洪秀全自然不能并列。

但是,从根据地角度说,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正是陈玉成的根据地。

自1854年石达开、胡以晃攻略安徽以来,太平军在安徽经营许久,颇有基础。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安庆虽然已经失守,但是桐城、舒城、庐州等要地仍在太平军掌握中,皖南地区更是有杨辅清等数十万大军,其余如皖北及河南等地的捻军兄弟仍然与太平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时的安徽,既有一定的据点可以坚守(如庐州,城大而坚),又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动员,同时,也不是没有外援可依,如果组织得当,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因此,洪秀全尽管削夺陈玉成王爵,仍然令他在安徽组织作战。

而对陈玉成来说,即使不担心洪秀全的责罚,退回天京,他离开了根本之地,又能干什么呢?

湘军兵力不足

与此同时,湘军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

湘军进取安庆,一路都是沿长江沿线作战。

此时,曾国藩既要保护安庆、枞阳等要点,又要防备皖南杨辅清、黄文金,又要打击陈玉成,兵力已不敷使用。

因此,湘军一面令曾国荃回湖南募兵,一面被迫放缓了追击脚步。

因此,自1861年11月至1862年2月,太平军有3个月的调整期。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回天无力

陈玉成回庐州后,也试图利用短暂的调整期进行实力扩充。

他下令陈得才北上远征河南等地,“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可是,很快,他却等来了一堆奇葩事,迅速败亡了。

首先,是洪天王的神助攻。

洪天王先是很生气,剥夺了陈玉成的王爵,随后,又为募兵之便(也可能是为了强干弱枝,削弱陈玉成),滥封诸王。

结果,安徽战场众将各怀一心,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服从陈玉成调遣。

陈玉成留在安徽战场,正是为了统一指挥。如今,随着天王的神助攻,陈玉成被孤立了。

其次,陈得才一去不返。

陈得才离开后,一路远走,头也不回。

各方史料说陈得才不回,是因音讯不通。

我觉得不对:陈得才这哥们一路远走,只顾招兵买马,头也不回,甚至还组织了南阳大会战。这···摆明了就是要自立门户呀!

只能说:人心散了,英王带不动了!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不回天京,留在安徽,是对大局、对陈玉成本人都最有利的选择。而陈玉成既有一定基础,也有一定时间窗口,如果好好组织,或许能有所作为。

可惜,人心散了,大势已去,终究无力回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