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外国人评价杀女婴现象?在人性、真假、国际认同之间

导言:为什么外国人会关注晚清社会中的杀女婴现象

其实,外国人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早于19世纪之前。来华的传教士是主要的观察者和发声者。历史上,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页,无论是利玛窦还是清朝的传教士,无论是他们宣传的教会观念还是带来的科技产品。对杀女婴现象的关注和观察与他们的教会传统不无关系,与中西观念不无关系,与不同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不无关系,也与当时的国际关系紧密相连。总之,外国人笔下的清朝社会杀女婴现象,既有来自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夹杂着复杂社会与国际格局的博弈,它们共同构成了外国人笔下多样的社会情形。

清朝社会中的杀女婴现象是否存在

事实上,清朝社会中的杀女婴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有地域性的差异,清朝的历代实录、地方志等史料中皆有记载,而且从戒杀女婴的告示颁布上也可以看出,当时确有存在。

比如这样一个详细的描述:

据巴罗自己随着使团在京城皇宫圆明园五周的时间里,与天主教传教士的交谈,发现北京杀婴现象很严重,官府对此不加阻止。巡街兵丁心照不宣的责任只是每天清早雇人拖着板车收检被弃的婴尸,此前的夜里则听任野狗任意撕咬尸体,惨不忍睹。——《中国丛报》


清朝晚期的外国人评价杀女婴现象?在人性、真假、国际认同之间


老斯当东对原因的分析:

中国人观念中,子女完全属于父母,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要处以刑罚。而且中国人习惯上认为,有知觉的生命才宝贵,弄死一个刚刚降生尚没有知觉的婴孩虽然心理上可能有些不忍,但并不算一件了不起的大罪恶。且因男孩可以传宗接代,所以认为抛弃女婴比抛弃男婴的罪过要小。——斯当东:“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据一位可靠的传教士估计,北京每年约有两千弃婴,其中大部分是死孩子。——(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石》,叶笃义译,1997.

但这种情况是普遍还是偶然,外国人的观点并不统一,比如老斯当东、小斯当东、麦都思、麦华陀、丁韪良、倪维思等意见并不一致。

原因分析与图景构建

外国人对此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有迷信、饥荒、贫穷、风俗等几种。但仅仅停留于原因分析的层面显然太过于肤浅。原因背后反映了清朝如何的社会构造,又呈现了如何的国家面貌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通过对现实的认知,虽然在偶然与普遍、区域与全社会以及女婴究竟是被溺死还是自然死亡各有不同的观点,但共同表现出这样一个认知:清朝社会一直蔑视女性、男尊女卑已是一种传统,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处境恶劣。


清朝晚期的外国人评价杀女婴现象?在人性、真假、国际认同之间


传递了什么样的清朝

外国的传教士用他们的眼光和视角在笔下用他们的语言传递出清朝女性的社会生存状况,这在国际上为清朝构建了这样一个图景:清朝社会是不尊重女性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这样的传递一度成为国外认识清朝的视角,而这样的视角是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的。这表现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权力。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外国传教士对清朝杀女婴的报到和书写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真实样态,这成为外国人对清朝的基本印象。


参考:

《印中搜闻》

《中国丛报》

《中国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