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現如今,手機、電話、大哥大,微信、視頻、隨時發,各種信息各種通訊層出不窮,聊天的速度也是一快再快。但在古代是怎麼通訊的呢?你不知道的是古代也有類似“微信”的存在,而且不止有安得翰墨流傳來,更有“雲中誰寄錦書來”的期望。

“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根據校勘整理南宋宰相周必大的文集,於卷十五《題六一先生九帖》,讀到周必大指出的當時的一種狀況:宣和後,簡板盛行,日趨簡便,親舊往來之帖遂少。這裡是說,從北宋後期開始,通信流行使用簡板。由於很簡便,所以親朋故舊之間傳統的書信也減少了。

那麼,周必大這裡提到的簡板是什麼呢?顧名思義,簡板應當與原始的木簡、竹簡有關。在紙張發明之前,木簡、竹簡是最基本的書寫材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冊”。這典這冊,都是編綴起來的簡片的象形字。寫在簡片上的文字就叫 “簡書”,《詩經》中就有“畏此簡書”(《小雅·出車》)的詩句。將簡書二字反過來成為“書簡”,便又成為書信的代名詞。《三國志》中就有這樣的表述:“又有書簡上作千萬數,著空倉中封之,令達算之。”(《吳志·趙達傳》)三國時代,紙張雖然已經發明,但尚未普及,稱為“書簡”,必然還是簡片的形式。因此,把書信稱為書簡,明顯帶有簡牘時代的痕跡。

“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不過,宋代已經進入紙張普遍使用,並且印刷業高度發達的時代。這時候流行的書信用的簡板又是怎麼來的呢?對此,與周必大同時的著名詩人陸游有比較詳盡的說明。他在《老學庵筆記》卷三寫道:

元豐中,王荊公居半山,好觀佛書。每以故金漆版書藏經名,遣人就蔣山寺取之。人士因有用金漆版代書帖,與朋儕往來者,已而苦其露洩,遂有作兩版相合,以片紙封其際者。久之,其制漸精,或又以縑囊盛而封之。南人謂之簡版,北人謂之牌子,後又通謂之簡版或簡牌。予淳熙末還朝,則朝士乃以小紙高四五寸,闊尺餘,相往來,謂之手簡。簡版幾廢,市中遂無賣者,而紙肆作手簡,賣之甚售。

這段記載把簡板的由來與演化講得清清楚楚。簡板的由來跟在北宋中期發動轟轟烈烈變法的王安石還有些關係。開始是退居半山的王安石為了向寺院借閱佛經,把書名寫在金漆版上。後來流行開來,成為士人間書帖的代用物。這實際上是在紙張普及時代的一種復古。明人張萱在《疑耀》卷四指出:“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木竹為之,所謂刺也。”他認為明代的拜帖用紙就是來源於宋代熙寧時期。以拿來主義為宗旨承續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日本,至今尚把名片叫作“名刺”。

“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不過,寫在簡板上的文字,像是明信片一樣,內容暴露無遺。在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的社會背景之下,已經有了保護隱私意識的士人便把簡板做了改進。像虎符一樣,兩板合一,用紙封於兩側。後來演化得越來越精緻,甚至發展到用絲袋把簡板裝起來再加封的狀態。對於這種復古的書信方式,北方人樸實,就徑呼作牌子,南方人則典雅一些,稱作簡版。通稱也是叫作簡版或簡牌。

一旦流行,便有商機。在市場上就有了簡版的成品出售。時尚總是一撥又一撥,後浪推前浪。後來簡版又不流行了,出現了新形式的手簡,這是簡版進化的第三代產品,改版為紙,四五寸高,一尺來寬。於是市場上又開始賣這種信箋,並且賣得還很火。

“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簡版不僅流行於士人的個人間交往範圍,也應用於政治活動之中。周密就記載了南宋中後期史彌遠專權時期的情形。他在《癸辛雜識》前集《簡槧》條寫道:簡槧,古無有也。陸務觀謂始於王荊公,其後盛行。淳熙末,始用竹紙高數寸闊尺餘者,簡版幾廢。自丞相史彌遠當國,臺諫皆其私人。每有所劾薦,必先呈副,封以越簿紙,書用簡版繳達。合則緘還,否則別以紙言,某人有雅故,朝廷正賴其用。於是,旋易之以應課,習以為常。端平之初,猶循故態。陳和仲因對,首言之有云,稿會稽之竹,囊括蒼之簡,正謂此也。又其後括蒼為軒樣,紙小而多。其層數至十餘疊者。凡所言要切則用之,貴其卷還以泯其跡。然既入貴人達官家,則竟留不遣,或別以他槧答之。往者御批至政府從官,皆用蠲紙。自理宗朝,亦用黃封簡版,或以象牙為之。而近臣密奏,亦或用之,謂之御槧,蓋亦古所無也。

“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這段記載,就是流行的簡版在政治場合應用的生動寫照。在我看來,無論是金漆版形式的簡版,還是更新版的手簡,注重的都是表面形式上的講究,內容則可能比較簡短,猶若手機的短信、微信。所以面對這種書信形式的流行,周必大頗有些失落感。他在給收集到的歐陽修的書信寫題跋時,除了說到上面引述的“宣和後,簡板盛行,日趨簡便,親舊往來之帖遂少”話之外,還感慨道:“使前輩時已如此,安得翰墨流傳百世耶?”就是說,如果一直都用這種簡短且簡單的方式通信,歷來的書信翰墨就可能流傳不下來,也難以一代一代流傳下去。以今日之境況觀之,周必大的感慨很可以理解,也能引起共鳴。

“微信”在古代就有了嗎?南宋玩的最溜,看南宋人怎樣“發微信”

電子時代的到來,讓許多事物成為了歷史。數碼相機的問世,讓膠捲消失了。紙本的書籍和報刊雜誌,也讓電子版和網絡媒體擠走不少空間。就書信來說,先是利用互聯網電子郵件逐漸代替了手書信件,繼而的發展則是手機的短信和微信的普遍使用,又有取代電子郵件之勢。在這樣的時代,實際動筆的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往往可能忘字,但不擔憂的是,電腦已經幫人記住了,發音錄入,不會寫也會顯示。不過,科技進步儘管帶來了諸多便利,也讓許多傳統的事物消失了。這是一種遺憾,也是無奈。書信同樣承載歷史,今後,目睹手澤,親近翰墨的機會肯定是越來越少。跟周必大的感慨一樣,“安得翰墨流傳百世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