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的名篇,盡顯孔子師徒的精神風貌和卓越才華,極具審美價值,歷來為世人稱道。篇中孔子喟然而嘆“吾與點也”,更是點睛之筆,耐人尋味。不過,千百年來,對於此語的指歸眾說紛紜,大相徑庭。而引發此語的那幅“浴沂詠歸”的畫面到底有什麼寓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不妨從故事發生的時間開始討論。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四子侍坐

一、四子侍坐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孔子周遊列國返回魯國以後

根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四子中,子路小孔子9歲,冉有小29歲,公西華小42歲,而曾皙的兒子曾參小孔子46歲,可知此時曾皙也在20歲以上。公西華即使剛過而立之年,孔子也該是60多歲了。而直到68歲,孔子才返回魯國。那是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彼時他已率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了——可初步推知侍坐之事是在孔子返回魯國後。再者,從子路和冉有的言談我們隱約感受到,他們似乎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從政經驗,所以能夠很簡練、很嫻熟地應對孔子的提問。而他們從政至晚也應在哀公十一年的春天,因為那時魯國季康子請求冉有抵禦齊國入侵,冉有率兵於五月甲戌戰勝了齊軍。藉此機會,冉有勸說季康子迎回孔子。由此進一步推斷,四子侍坐的故事是在魯哀公十一年以後。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孔夫子循循善誘

孔子此時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呢?雖然歸國,但是,他依然不受重用,自己克己復禮的理想也漸行漸遠,不免有些心灰意冷。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也不再把從政作為事業的首選,而是把希望寄託在這一批在外歷練的學子身上。深感來日不多,孔子也想小試一番,看看弟子們有沒有做好準備,去從政,去造福天下。於是,他精心設計了這一次侍坐活動,循循善誘地導入了預設的程序之中。平時你們總抱怨包括老師在內的人都不瞭解自己的才能,現在給了你機會,你會怎麼辦呢?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孔子杏壇講學圖

二、子路和冉有躊躇滿志,交上的是兩份目標責任書

子路和冉有,是孔門四科中“政事”的傑出人物,也頗得孔子為政思想的要領的。回到魯國後,他們也一直在做季氏的家臣,也就是季氏采邑上的行政管理官員,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對老師的問題胸有成竹,躍躍欲試,想表現一番。不待老師提問,子路率先作答,來得直率又略有些草率。他給自己加碼,選擇了一個千乘之國作為治理對象——要知道魯國、衛國和宋國等國都是這等規模。這個國家還面臨著內外重重壓力,危機四伏。給子路三年時間,他會把百姓教育訓練得有勇氣有力量去抵禦入侵,而且懂得做人做臣子的道理。雖然沒有具體去說,但是前提肯定是先把經濟搞上去。有這樣的志向和相應的能力,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子路塑像

到目前為止,冉有是孔門弟子中最有政績的,也本想借此機會炫耀一番。可是,當他看到老師對師兄的侃侃而談只是付以輕輕一笑時,馬上意識到要謙虛虔誠,改變策略了,千萬別提自己最擅長的用兵打仗的事兒了。我治理的國家比較小,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三年過後,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冉有知道,國不在大,孔子尊崇的上古賢君商湯就是從這麼大的土地上起家的。至於禮樂教化,心嚮往之,但力不足,留待後來的君子。冉有可謂隨機應變,從容應對,顯露出非凡的治國基本功。然而,孔子對他也未作評價,而是接著問了公西華。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春秋時代的戰爭

三、年輕的公西華不甘心做墊場的

侍坐的四子中,公西華年齡最小,從政的經歷更短,經驗更少,但他也不肯輕易放過這個展示才華的機會。他覺察到,老師對兩位師兄急功近利的想法並不怎麼贊成,否則總該表個態了。於是,他揚長避短,緊扣一個“禮”字,即興發揮。兩位師兄逞能,我就來個“非曰能之”,兩位師兄要做相做宰,我就做個“小相”,做得極為謙恭,極為認真,在宗廟祭祀和外事往來中演好一個小配角。他心裡明白,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禮樂興邦,就要從小事做起。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宗廟祭祀,場面宏大

四、曾皙出場最為精彩,講述最有文采,除此以外還有什麼?

曾皙言志鋪墊最多,語言、動作和景物描寫都用了上來,可見《論語》編者的用心。在此之前,讀者也能揣摩出幾分,孔子希望學生們多談談如何拯救禮崩樂壞的現實,如何落實禮樂。可是,前三位同學有些拘泥於功利或具體的功業,而這些恰是曾皙所短。他一邊聆聽著老師與同學們的對話,一邊彈起悠揚的琴瑟,在優美的旋律中思考問題。然而,他沒有料到,他的這一過程本身就構成了答案的一部分,因為老師也在暗中觀察著他,禮樂興邦本身也是一個美育工程,要有美的結果,也要有美的過程。公西華動作瀟灑,姿態優美,言語遲緩,娓娓道來:“暮春者,春服既成……”他的志向是一幅畫面,靠直覺傳達一種意義,一種象徵意義:陽春三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沐浴沂水,盡享春風與溫暖,唱著歌兒信步而歸……

眾人沒有想到,孔子破口而出:“吾與點也。”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吾與點也!

五、“浴沂詠歸”象徵著孔子對太平盛世的追求

後來,我們獲知,孔子對前三位學生的志向是基本肯定的,只是覺得“率爾”的子路不講禮讓,其他兩人則無大瑕疵。但是,為什麼沒有直接地贊同表揚呢?因為都沒有到位。曾皙無一字言志,卻得孔子的極力推崇,就是因為他的浴沂詠歸的畫面也寄託了孔子的理想和追求,今天在學生裡找到了知音。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舞雩壇,不見浴沂詠歸的光景了

但是,關於這幅畫面的象徵意義,古往今來是有許多爭議的。有人抓住了“喟“字,認為那是孔子”道窮矣!”,面對分崩離析的天下徒嘆無奈,因此當曾皙用畫面表示無意仕進,異乎三子者之撰,而追求一種出世避世的生活。這是對孔子思想、對畫面寓意的曲解,違背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格的。孔子驚歎“吾與點也,是因為他從浴沂詠歸中找到了知音!

侍坐篇中孔子“吾與點也”:浴沂詠歸是理想願景還是失意後的無奈

千百年後,沂水依然湯湯

如果說前三位同學的言志,只是側重克己復禮以禮治國的過程的話,浴沂詠歸則是重在表現禮樂大成後的盛世景象,兩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只是曾皙在境界上升華了,達到了前三位沒有達到的高度。浴沂詠歸的畫面裡有堯舜氣象,那裡有光風霽月,那裡有大道之行,那裡有安居樂業,那裡垂拱而治……而孔子的事業“克己復禮的終極目的就是重建一個這樣的世界,用他的話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幾十年的上下求索,幾十年的惶惶不可終日,幾十年的挫折失敗,沒有磨滅老夫子的理想和追求。他矢志不渝,他寄希望於將來,絃歌聲裡,盛世再現,怎能不令他激動萬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