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棲居地 玉屏仙山佑趙村

趙氏孤兒棲居地 玉屏仙山佑趙村



韓城的千年古村眾多,古村名字的由來也妙趣橫生,其中最有趣的,當屬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卻沒有一戶原生態姓氏。譬如新城辦趙村,就沒有一戶人家趙姓。原來,這個以百家姓之首命名的村子,來歷不容小覷。


據韓城市志記載:趙村村名始見於大金永安四年(1199年),圓覺寺古鐘鑄文就有因趙姓居住而得名的記載。人們以此為根據,推斷此處曾世代居住著趙姓人氏。關於村名的來歷,趙村村民世世代代流傳說,源於27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卿趙盾和《趙氏孤兒》的悽美故事。


相傳2700年前,如今的趙村是趙盾的故鄉。晉景公三年,時任司寇的屠岸賈挑起禍端,懲治晉靈公時禍國作亂之人,以加罪於趙盾,殺了趙門全家300餘口。趙氏遺孤趙武,在程嬰、公孫杵臼等義士的幫助下走上逃亡之路。


趙氏孤兒棲居地 玉屏仙山佑趙村


村民王啟生說,這段故事並非空穴來風,位於村西北紫金山下的八義廟,就是最好的見證。這座廟宇是後人為紀念勇救趙氏孤兒而獻身的8位義士而建,和芝川鎮堡安村的三義墓遙相呼應。據村中老人高免之、高鳴九、高千善回憶,八義廟建築宏偉,雕刻精美,供奉有韓厥、卜鳳、公孫杵臼、金剛(程嬰之子)、鉅麋、秦繼明、周堅和程嬰的畫像。廟裡建有正殿、戲臺,正殿後是趙盾的衣冠冢。1938年,國民黨第一軍團因修建禹門黃河大橋,將廟門拆除挪用。1958年,全民大鍊鋼鐵運動建造鍊鋼爐時,曾挖出趙盾墓誌碑(後因村民建房被毀)。除了八義廟,繁盛時期的趙村還分佈著佛爺廟、關帝廟、觀音廟、土地廟、玉皇廟等20餘座高大雄偉的廟宇,整座廟宇群氣勢壯觀、高大宏偉。令人惋惜的是,這些廟宇在戰爭和政治運動中相繼被損毀。


與八義廟齊名的,當屬村西的玉屏山。相傳,漢武帝劉徹巡遊時,先後生下金屏、銀屏和玉屏三位公主。三位公主生性頑劣,為所欲為,惹下諸多事端,民怨四起。玉皇大帝聞後大怒,遂將三位公主收服化作三座山,守護一方黎民。金屏山位於四川省屏山縣,銀屏山位於廣東東莞市,而玉屏山就在趙村村西。相傳玉屏山非常神奇,如果滿山綠草,當年肯定是豐年;如果滿山乾枯,則預示當年是饑荒年。山上有兩個突兀的石頭,上面有兩眼清泉,每逢旱災,就流出汩汩泉水,滋潤趙村的萬畝良田,哺育一代又一代趙村人。


但凡千年古村,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趙村也不例外,韓城有名的“唱秧歌”,就源於聰慧的趙村人。和陝北的“扭秧歌”不同,韓城的“唱秧歌”也叫“對對戲”,以唱為主,兼具說、表、舞等藝術特色,帶有濃濃的戲曲味道。韓城秧歌最早活躍於街頭巷尾,表演者用幾件簡單的打擊樂和扇子、菸袋、草帽等日常生活用品為道具,表演是唱則不舞,舞則不唱。秧歌節目短小精悍、活潑樸素,表演憨厚自由,唱腔優美婉轉,舞蹈歡樂矯健,內容以表現農民生產生活為主。清末民初,趙村湧現出一大批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其中人稱“鐵嗓子”的范家珠、“丑角”劉喜康、“黑牡丹”王新科等最為有名。他們編寫的《土改小調》《革命起義要成功》《十二月忙》等秧歌段子,唱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轟動一時。隨後,他們和緊鄰的王嶺村民間藝人搭班子,創作了許多謳歌時代、表現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隨著時代的發展,“唱秧歌”逐漸退出舞臺,但這個時代的標籤,已留存於韓城人民的記憶中。


解放後,趙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勤勞的村民依靠自然優勢改變了解放初期一窮二白的舊面貌,煥發出勃勃生機。


1962年,在高卓午、王世英等老一輩村幹部的帶領下,趙村開始在馬溝渠溝裡辦灰廠;1970年,又將初具規模的白灰廠遷到玉屏山上,建成日產10噸的快灰窯。1986年後的15年間,趙村先後辦起洗煤廠、水泥廠、紙袋廠、灰廠等各種企業33家。截至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300多萬元。當時,順口溜“趙村人生得‘鬼’,能把石頭燒成灰”,是周邊村民為讚美趙村人腦子靈光而編撰的。人們都說“要跟心,到趙村”,以女兒出嫁到趙村為榮。


趙氏孤兒棲居地 玉屏仙山佑趙村


春意正濃,韶華正盛,循著一路盛開的鮮花來到趙村,和煦的陽光傾瀉在肆意生長的綠植上、古色古香的院落裡、嶄新硃紅的大門上。昔日繁華鼎盛的場景,可從寬大的院落,精緻細膩的石雕木雕,以及斑駁的牆壁窺豹一斑。巷道里,黃髮垂髫,其樂融融;公園裡,蜂飛蝶舞,春意盎然……歷經歲月的洗禮,美麗的趙村以一幅歷久彌新的新貌,徐徐展開一卷細膩而精美的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