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如今开设《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栏目,旨在为市民重新开启正常生活提供咨询帮助。


22问:为什么一些地方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答:我国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有一些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出于“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在作怪,不少人觉得“野味”滋补、营养价值更高、保健作用更强,且“没有污染”,故不惜高价追逐“野味”,从而助长了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和对野生动物的不正常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过去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加之贩卖野生动物能获取高额利润,也给滥食滥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供了可能。(新华网)


23问:食用野生动物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答:有研究表明,人类约80%的新发传染病都与野生动物有关。食用野生动物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可能导致某些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等。如2003年的“非典”(SARS),2012年后发生的死亡率很高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其病原都是冠状病毒。又如比较常见的野兔,经检测身上携带着众多寄生虫,包括弓形虫、脑炎原虫等。野生动物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由于它们具有抗体,自身不会致病。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本来是远离人类社会的,不会主动将病毒传染给人类。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因“吃”所导致的猎杀,是物种面临的直接威胁,让不少物种变为濒危。正是因为非法猎杀、交易、滥食野生动物屡禁不绝,才会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公众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和风险。(新华网)


24问:野味比家禽、家畜更美味、滋补吗?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答:野生动物与养殖的畜禽类动物完全不一样。野生动物是在抵抗外敌、预防疾病和生存繁衍中进化发展的,不仅皮厚肉糙、筋骨强健、体毛茂盛,还很容易成为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寄生的宿主。因此,野生动物既不美味,也不滋补,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人类营养素的来源。(《大众医学》)


25问:带水果味的酸奶口感酸甜,一直备受人们喜欢,那么草莓味酸奶中有草莓吗?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时常遇到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功用也各不相同。食用香精就是一种增加和改善食品香味的食品添加剂,如草莓味、蜜桃味等。草莓味的食品大多来自食品加工,这些加工食品里并非使用了真正的草莓,而是草莓味香精。草莓味香精是模拟草莓的口味和气味人工合成的原料,含有草莓醛和呋喃酮,加入这个原料,酸奶就立马变成甜美的草莓味了。(本报综合)


26问:目前重庆气温回升,花粉浓度也随之升高,过敏性人群如何预防?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答:由于春天百花盛开,每个花序包含大量花粉颗粒,可随风播散,飘入眼、鼻和口腔后,导致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发生,可持续1至2个月。专家建议,花粉过敏人群务必强化防护措施,远离花草繁密地区,谨慎出行。在防护和治疗上,通常是清洗鼻腔、服用抗过敏药物。(本报综合)

第五期 科学防疫·日常生活100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