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清华研究生豪华版人脉简历被吐槽:人脉不等于你认识谁

清华研究生一份求职简历火了,倒不是因为有多厉害的学术能力和多牛逼的实践经历,而是因为简历中"豪华"的人脉关系。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在这份简历人脉关系这一页上,清华研究生列出了很多自己认识的人,而且很贴心的为面试官分好了类。有学术界、产业界、金融界,还有政府部门,甚至每个"人脉"上还做好了注释,进一步说明这个人是自己的朋友、同学或者是校友。

但很尴尬的是,被他展示到"人脉关系"上的人,却表示对这位清华研究生并不是很熟,甚至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他会以这种方式展示。

看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这会清华研究生"人脉"只不过是认识或者知道对方而已。

说到这,忽然想起,一档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有一位求职者大约24、 25岁,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说自己的交际能力很强,认识很多业内大牛,比如董明珠,俞敏洪等等。话音刚落,对面的BOSS团就提出了质疑,主持人见状,就让他当场给董明珠打电话。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毫无疑问,电话那头除了忙音,任何回应都没有。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特别热衷于社交,进行人脉管理,以为认识很多人,前途就会无限光明,可惜,人脉并不等于你认识谁。

李嘉诚就曾经给年轻人这样一个忠告: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的时候,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应多花点时间去读书,提高专业技能,多见见你的客户,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黄渤出名前后不同的待遇:人脉也不等于谁认识你

黄渤有一番话曾经广为流传。

在黄渤不出名的时候,无论是跑场子唱歌,还是在剧组拍戏,遇到的都是冷言冷语,上当受骗了没人管没人问,没地吃饭、没地睡觉都无人搭理。而等他火了,情况似乎一切都变了,身边围绕的全是好人,"端茶倒水,知冷知热"。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很多人把黄渤的经历解释为"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但从社交和人脉来看,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解读,就是:人脉,并不等于谁认识你。

黄渤唱歌,包括早期拍戏的时候,酒吧老板、一起唱歌的人,剧组的导演,一起演戏的演员,场务或许很多人都认识一个叫做"黄渤"的人,但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别人仗义执言的时候,却无人问津。所以,真正的人脉,也并不等于有多少人知道你是谁,在对方眼里,很多时候我们充其量就是个人名。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演员阿诺·施瓦辛格曾经做过加州州长。他任职期间,正好加州有一个新开的酒店,作为州长的施瓦辛格参加了开业仪式。

当时酒店老板指着院里施瓦辛格的雕塑对施瓦辛格本人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来,这家酒店永远有一间免费的房间等你"。

只不过,酒店老板打脸来得太快。

后来施瓦辛格不再做州长,他再次去酒店,却告知再也没有免费的房间提供他了。气愤的施瓦辛格为了表达抗议,在他的雕塑下打地铺睡觉。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其实施瓦希格真的没有必要这么大动肝火,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还有四个字更能形容叫"人走茶凉"。遇到这种事情,我们都会气愤、愤怒甚至为自己感到悲哀,但这只不过是成年人社交的潜规则,就如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的:

"只有资源平等,才配谈人脉。"

当施瓦辛格做州长的时候,他和酒店老板互为彼此的人脉,因为双方都有"利"可图。而施瓦辛格不再做州长了,这一平衡关系被打破,价值无法被交换,于是施瓦辛格被对方从"人脉"中删除。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俞敏洪回答年轻人如何才能成为他的朋友,道出人脉的本质就是价值互换

社会学家霍斯曼:

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就是交换关系。

有人把社交分为了两种,一是共情社交,另一种就是功利社交。

那什么是共情社交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能够分享喜悦,承担痛苦的朋友,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闺蜜死党。

而另一种功利社交,就是相互认识可以给对方带来资源和利益,也就是价值交换。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随着我们逐渐成熟,长大,共情社交越来越少,我们已经不随便展露情绪,表达伤感和焦虑,功利社交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刚开始很好,后来越走越远直到消失不见,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亲密进入共情社交,又无价值相互牵扯,只能越来越淡出对方的圈子,不必伤感和委屈,这只不过是成年人社交的潜规则。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问俞敏洪:"我怎么样才能成为你的朋友?"

俞敏洪反问他,"你能带给我什么?"

年轻人想了想说,"我可以帮你扫地拎包啊。"

俞敏洪说:"我这并不缺少扫地拎包的人。"

一句话道出了成年人交友的规则:交友,并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只有双方都情投意合才可以,对等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的社交,才是彼此的人脉。

你想吸引一只美丽的蝴蝶,首先你要有一座漂亮的花园。

写文章的小伙伴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

即使通过不同渠道加上了平台负责人的微信,与负责人各种寒暄,但收到的反馈都是"冷冷的",有的是再问了你的写作情况后再也没有后话,有的则"礼貌但坚定"的表示,以后有的是机会。

但是如果你在写作领域小有成就,你在某一平台有数量众多的粉丝,这些情况你都不用担心,会有不同平台的负责人邀请你入驻,你会更快的发展。

三个你一定要懂的社交本质:真正有人脉的人,都知道第三点最关键

现实吗?其实很正常,你和平台负责人是"各取所需",你需要平台发展,他的平台需要优质创作者入驻,这就是价值互换。

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成年人的世界,谁能成为你的朋友都有利益和价值的考量,你能成为谁的朋友,取决于你的实力,要有配得上的能力。

就像作家羲和清零在他的《助理建筑师》说的:

人脉固然重要,都比不上自身实力更重要,因为实力才是交朋友的资本,否则即便有人脉也是白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