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一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在原著《水浒传》中,宋江被发配江州后,独自一人来到浔阳楼上举目远眺,望见滔滔江水不由胸中澎湃,赞叹不已,一时间心情大好,独自一人开怀痛饮,竟喝得大醉。

几壶浊酒下肚,难免头重脚轻,多愁善感,刚才心中的怡情悦性顷刻间烟消云散,宋江想到了自己多舛的命运,年迈的老父,不禁悲不自胜。


从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一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原著中写道宋江感叹: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便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中的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想到这里,宋江不免潸然泪下,感恨伤怀,回顾往昔种种,历历在目,忽然激发了心底最原始的反抗欲望,于是题下了《西江月》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题词过后,宋江忽感抑郁之情得以倾泻,仰天大笑,手舞足蹈,又是几杯酒下肚,来了灵感又作诗一首: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敢笑黄巢不丈夫!


从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一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这一词一诗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狂妄,何等的抱负,何等的气度,恐怕也只有梁山头领才有此思想和胸襟,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推敲和思考。

首先看词第一句: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这句说明了宋江极其自负,在他的心中自己是一个有文化、善权术的人,首先第一句就将自己定位成思想家,政治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第二句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说明了宋江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而且自视甚高,把自己比作收起爪牙的猛虎,定然是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张开利爪獠牙,虎荡羊群,施展一番抱负。

第三句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这一句不仅道出了宋江此时的处境,也说明宋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惋惜,感到不公,他认为自己发配江州是不幸,是不应该的,是冤枉的,这也为下一句道明他真正的目的埋下伏笔。


从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一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第四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一句话很叫人吃惊,上一句说到了自己不幸蒙冤,下一句立即表明要报仇雪恨,甚至要血染浔阳江口,一方面说明宋江其实是一个睚眦必报,心狠手辣的人,另一方面也值得推敲,宋江要报仇,是向谁报仇?也许是向害他发配江州的人报仇,也许是向不公的体制报仇,也许是向统治阶级报仇,但不管怎么说,单这一句话确实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了把柄。

再看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但之所以被定义为反诗,归其原因还是因为提到了黄巢,这个黄巢是谁呢?是唐末的起义领袖,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从朝廷的角度讲,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反贼,是不是和宋江的处境极其相似呢?

而且他们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同样的自负,自视甚高;

同样的失败,壮志难酬;同样的桀骜,放浪不羁。如果说性格和境遇相似,是人物和时代背景的巧合,那么还有一个相似点便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点,就是对官场和权力的极度渴望。


从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一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黄巢在和统治阶级斗争的五年中,从谈判的角度五次上奏皇帝,只要皇帝可以赐官给他,他便归顺朝廷,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宋江之所以不顾众人反对,执意招安,多半原因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圆了自己的官梦。

看到这也许有的人会说我评价太过主观,对宋江偏见颇深,但如此评价是有根据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宋江在介绍自己时,喜欢称呼自己为鄙猥小吏,在古代,小吏的身份和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的人身份是截然不同的,两者的社会地位也是天壤之别,吏的地位十分卑微,甚至只要是做了吏,那么就一辈子没有做大官的希望,宋江也正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早就想反抗这样的命运,只是埋藏在心底不曾显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酒醉之后,才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现于这一词一诗之内。

最后,宋江诗里的黄巢也曾经作过一首气势磅礴,霸气外露的诗,

这首诗想必大多数人都拜读过,却不知是出自黄巢之手,今天也附在文末,供各位欣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一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