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您怎么不给我托梦呢?

父亲离去的那段日子我曾经悲痛欲绝,常常感叹父亲走的太仓促,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无法言喻,只能用泪水和哀嚎,想要弥留这段亲情,但是十分无奈,在乡亲的帮忙中,十六个人抬着父亲的棺木,长长的送葬队伍,村南延续到村北,将父亲埋在了北安岭上,父亲是土葬,墓穴是早已看好了的,头枕着疙瘩,脚蹬着凹凹,青山绿水,倒是别具一番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记忆开始远去,悲痛被时间代替,变成了怀念,而怀念又以梦境的方式让我们回到过去。

我很惊诧,父亲从未给我托过任何梦,听老人说,那是入殓时我的泪滴滴在父亲的身上,父亲像睡着一样,这滴在身上的眼泪便是割舍阴阳两界的忘情水,虽然入殓时,叔伯多次强调我们不能哭,不能有任何惊扰,但我还是在强忍着悲痛,默息中的泪滴忍不住滴落。我怕被别人看见,用头在自己的臂膀上擦干眼泪,大哥用白酒给父亲擦洗了脸,移去那盖在脸上的白纸,整理好衣衫,然后盖了棺木,上了香,烧完纸,我们兄弟姊妹这才疼心裂肺的哭出声来。

亲情挥不去思念,这思念越浓烈,越遥远,越遥远,越越容易出现在梦里,可父亲就是个怪脾气,从来不给我托梦,以至于小妹和兄弟们在我面前说,“父亲又托梦了,如何如何”,我才感知自己貌似少了对父亲的情分。其实我知道,对父亲的情分一点都没少,只是父亲没有给我托梦而已,我内心挺安静。

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家乡一带人们都称他为“先生”,在农村,能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人有两种职业,一个是教书育人的教书先生,另一个就是治病救人的看病先生.父亲天生聪慧,早年间,因为我奶奶体弱多病,父亲幼小的心灵里,就发奋图强,立志想成为一名医生,在他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榆林农校的医疗班,品学兼优,毕业后被分配在延安地区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六十年代,毛主席一句“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父亲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听爷爷说,父亲回家的时候啥都没带,就担了两担书,用包袱裹着,从渭南老车站,走走停停,二百多斤的书,把九十斤的父亲压得喘不过气.父亲爱读书,常常给我们讲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尽管他身体瘦小,看起不起眼的身材,却常常赢得乡亲们的尊敬,以精湛的医术,丰富的学识给乡亲们救治,方圆二十里几户家家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内外妇儿全科医疗,都是他拿手的技艺,用他的话来说,在农村当医生,就要当“万金油”的全把式,头疼脑热,感冒咳嗽,腹泻拉稀,半身不遂,接生引产,接打损伤全不在话下,不管天阴下雨,白天黑夜,三九寒天还是暑热三伏,只要乡亲们喊一声,父亲便背起他那小药箱,风里雨里的去给人看病.而小时候我们在家常常听到叫门的话就是: “先生在家吗?”,只要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肯定是找父亲看病的了.

由于父亲医技高超,十乡八里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父亲把在医院的经验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他独特的医疗特点,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看好病,一把草药,几根银针,几个火罐,以及一些瓶瓶罐罐之类的东西,常常使患病的乡亲们蹒跚而来,兴高采烈地回去,几毛钱甚至不花钱,就解决了乡亲们的痛苦,乡里人厚实,总是拿一些蔬菜瓜果以示感谢,父亲不收,乡亲不肯,因此我家总有吃不完的时令菜,南瓜,红薯,洋芋白菜等等,送给邻家.

父亲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村里不管谁家红白喜事,他总是被邀请的对象,一笔好写,毛笔字更是他的强项,他有文化,常常为乡亲们编写的对联让人们感叹,结合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人们甚是喜欢,起笔挥毫,那游龙走凤的行楷让人你们竖起了大拇指,更为忙碌的便是除夕,人们纷纷拿了红纸,一波又一波的写春联,父亲又要看病,又要给乡亲们写春联,更是忙的不亦乐乎,直至深夜,父亲把别人家的春联忙写完了,才打着手电贴我家的春联,我家虽然家境不好,却常常是人气旺旺,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们都说先生好人缘. 除过写毛笔字,父亲还擅长于山水画,常常在那些废弃的纸盒上,栩栩如生的公鸡,花鸟,山水,闲暇之余,常常是被他渲染的生机勃勃,人们都说这“先生”十分了得,看病看的好,画画写字更是非他人所能及.比专业画的还好。


我们家男孩子比较多,弟兄五个,父亲在那个困苦的岁月肩负起一家十几个人的生活,除过挣劳动日,更要干家里的农活,因为父亲的为人处事十分好,给我家帮忙的乡亲们也十分多,有时还不等父亲从医疗站回来,我家的活已被那些受过父亲恩惠救治的人们抢着干完了.这更加使父亲敬业,重乡情,用他的话说,就是乡亲们再能用上咱干啥?除过有这个看病的手艺给人们解除病痛,其他忙也帮不上,遇到重危的病患,他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守护在病人身旁,需要送县里的,他也是忙前忙后,直至病人化危为安,他才长长的出一口气,那个年月,虽然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但是父亲常常获得的是乡亲们的称赞和认可,从没有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这一说,遇到救不了的的患者,人们很自觉的拉了回去处理后事,自认为是命尽了,在父亲的行医生涯中,根本不村子“医闹”这个概念.

改革开放那一年,父亲原来的单位上发来一封信,意思是说让父亲回去原单位上班,他的老领导时隔二十年拿着父亲当年留下的地址找到家来,让父亲回去上班,父亲说,吃国家饭当然是好事,谁何尝不想啊,可是我走了,这些乡亲们头疼脑热怎么办,谁家生孩子没人接生怎么办,再说我去了医院,我身后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怎么办,他领导说,你这才能,放在农村就埋没了,父亲无奈的笑笑说没有啥,我习惯了,依然背起了他的药箱,风里雨里的给乡亲们救治。直至到了老年,他行动不便,在家里坐诊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我们弟兄几个都学医,也没有一个能赶上他的医术。

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在病痛中度过,他给人们医治,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直到查出膀胱癌,全身广泛性骨转移,父亲依然坚强,在那段看病的日子里,父亲倔强的死活不肯住院治疗,他说周总理得了膀胱癌都无法医治,何况他一个平常人,以至于全身骨头疼得他冒冷汗,强装的笑容还在安慰着我们,让我们努力做好人,干好事,说好话。在父亲得病的日子里,父亲已经不能为乡亲们看病,但更多的是来看他的人们,十里八乡的人们听说先生病了,不约而同的来看望他,有的人惊诧得问他:“怎么先生还得病啊?”父亲笑着说,:先生也是人,吃五谷得百病,也很正常。”在人们的心目中父亲已经超脱了凡人的范畴,视乎他是百病不入的神仙。

父亲离去后,送葬的人们从村南到村北,两里长的村道全是送葬的人们,人们心中的先生走了,好多人从外地赶回来,给他送葬,我知道,那是父亲曾用自己医术救过的人们,来送父亲最后一程。感叹之余,更是感念父亲那惠泽四方的德行,肃然起敬,久久不能忘怀。


父亲,您怎么不给我托梦呢?

倔强的父亲,你怎么不给我托梦呢?你像庄稼一样卑微,像泥土一样朴实,卑微与朴实中,却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直至你走后的日子,一些不知情的人们依然远道而来找你看病,我无奈的告诉他们,我父亲已经不在了,如果你相信我,我会像父亲一样尽心尽力的给你看病,人们便念在父亲的情分上,让我诊治,甚至有人也喊我先生,我不敢答应,因为自知我这先生与父亲那先生相差甚远,但我依然会自强不息的去追赶,去努力,这便是父亲传于我最好的秘诀,做事先做人,德配才高,才能不负于人生。

倔强的父亲,你怎么不给我托梦呢,迷离中,我视乎看见了你佝偻的背影,背着药箱,住着一只钢筋握成的拐杖,在村道中蹒跚,忽然一声隐约“先生在家没啊?”打断了我的思绪,顿时,浓烈的思绪不由我立刻想要到父亲的坟前,再给他点几张纸,那忽闪的火焰中,渺渺青烟,化着父亲的容颜,还有那泥皮剥落的老房子。。。。。。

而今,父亲在院子里留下那颗浓郁的冬青树,还有那玉簪花和一人高的木槿,常常让我在树下想起他,我那倔强的父亲,你怎么不给我托梦呢?父母在,人生尚能寻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每每回到村子里,那即将倒塌的老房子和身负青苔的老瓦,看见那破败的残迹,一种思念和感慨涌上心头,这个老房子,父亲曾倾注了万分的心血,如今却默落子这里。亲不在,亲虽不在,但曾未离去,我那倔强的父亲,你怎么不给我托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