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灘路街道農大社區:“黨建引領+三化”打造居民“朋友圈”

銀灘路街道農大社區積極探索“有溫度、有品質、有情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模式,切實將黨建有機融入校地共建、人文環境、社區生活,通過促和諧、嚴治理、優服務,實現民心在基層匯聚、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延伸,以黨建工作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打造居民“朋友圈”。

黨建引領基層自治,共駐共建“和諧化”。一是研究制定年度共駐共建工作計劃,與7家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建立4個黨建工作聯繫點,摸清共駐共建單位黨建、教育、文化、體育、社會組織等特色資源和陣地場所,推動社區和共駐共建單位相互提供需求。二是以街道黨工委為“軸心”、以社區大黨委和轄區單位黨組織為“扇面”,聘請駐區單位相關領導為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充分調動轄區單位黨組織參與區域化黨建工作的積極性,找準共駐共建著力點,與社區開展一系列共駐共建活動,打造一批惠民項目。三是主動搭建社區書記與共駐、共建單位對話平臺,通過搭建溝通聯繫平臺,盤活各類有效資源下沉社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農大社區與共建單位農大武保處、市委機要和保密局、市檔案館攜手並進,實行24小時排班值班制度,建立起上下聯動的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體系,發揮了黨員在疫情防控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四是在社區居民中,積極促進有黨建工作基礎、作風正派、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的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共建,整合群團力量,構建以黨建工作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銀灘路街道農大社區:“黨建引領+三化”打造居民“朋友圈”

黨建引領黨員先行,黨員管理“標準化”。農大社區立足實際,紮實推進社區黨員教育分類管理,使黨組織生活和活動吸引力明顯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明顯提高。一是實施設崗定責,對居民黨員進行“全責直管”。通過推行居民黨員發揮政策法規宣傳員、經濟發展引領員、社區活動引導員、社情信息收集員、為民辦事代辦員、文明新風示範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環境衛生維護員、安全穩定巡邏員八大員的作用,加強對居民黨員的教育管理,培養社區建設的力量。二是推行三項制度,對在職黨員實行“協同管理”。通過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制度、亮明身份制度和現實表現反饋制度,對在職黨員進行“協管”。評先選優時,以黨員平時參與社區黨支部共駐共建相關活動為依據。三是建立專人聯繫制度,對離退休黨員實行“溫暖管理”。建立專人聯繫離退休黨員制度,做到有困難必訪,使離退休黨員時刻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建立離退休黨員參與社區活動情況反饋卡,每季度把離退休黨員參與社區活動情況向原單位進行一次反饋。

四是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站,對流動黨員實行動態管理。將已經核實身份的流動黨員編入網格黨小組,引導流動黨員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嚴格要求自己,建立流動黨員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每季度向流出地黨組織進行一次參加活動反饋。


銀灘路街道農大社區:“黨建引領+三化”打造居民“朋友圈”

黨建引領服務群眾,服務群眾“精細化”。一是設立由社區黨支部與轄區單位黨組織共同組成的綜合黨委,同步健全社區黨支部—小區(物業)黨支部—樓棟黨小組3級組織架構。對社區治理問題,社區綜合黨委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解決方案,組織群眾代表驗收,提出意見。二是做優做活網格管理、院落自治、矛盾調處志願服務等4類服務載體,讓居民的矛盾就地化解、居民的需求第一時間滿足。發揮“社區智囊團”“社區連心橋”的補位和輔助作用,並結合社情民意聯絡站等載體,用“多元共治”這把基層治理的“鑰匙”,激活社會參與的“細胞”。三是全力打造“一站式接待、一攬子調處、一條龍服務”,搭建在群眾身邊的訴求服務大廳,一站式解決群眾訴求、一攬子提供群眾服務、一體化守護社會平安,逐步形成“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協商治理、智慧服務”為主的城市基層黨建治理模式,真正實現“小事不出家門、大事不出社區”。


銀灘路街道農大社區:“黨建引領+三化”打造居民“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