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老的分餐制呵護您的健康

北京對外文化貿易協會副秘書長嶽夢雲/文


讓古老的分餐制呵護您的健康

面對疫情應高度重視、積極防控,在合理飲食的基礎上,疾控單位推出“餐分著吃”,這也就是餐飲業所說的“分餐制”。與分餐制對應的是“會食”。“會食”文化亦是我國博大精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我國烹飪的發達與繁榮,還要得益於傳統的會食文化。面對疫情防控,會食傳統再次受到挑戰。

其實,在我國恢宏的飲食文化中,會食的傳統歷史並不長,約一千多年曆史,倒是分餐飲食方式歷史更加悠久。

《後漢書﹒逸民傳》有故事:東漢隱士梁鴻,受業於太學,後入上林苑牧豬。後還鄉娶妻孟光,隱居霸陵山中。後夫妻二人轉徒吳郡(今江蘇)為人幫工。每當梁鴻回來,孟光都會給其準備好吃的,並將食案舉至額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舉案齊眉”,成了夫妻相敬如賓的千古佳話。由此可見,小食案不大,一般只限一人使用,弱女子也能舉起來。


讓古老的分餐制呵護您的健康

在陝西、山東、河南、山西、甘肅等地博物館,特別是甘肅敦煌莫高窟,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壁畫可以佐證歷史上古代分餐制進食方式悠久,從留存下的文物遺存中可以看到,人們多為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擺放輕巧的食具,而重大器具則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分餐制的歷史甚至可上溯到史前時期,周秦漢晉時期,分餐制與應用小食案有很大關係。而會食制的出現應該是唐代,是隨著高桌大椅等傢俱的使用而改變的,這是我國古代由分食制向會食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

即使是使用高桌大椅的古代會食制,也不完全是現代的這個樣子。如著名的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就描繪了古代會食。圖中韓熙載和其他幾個貴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他們面前擺著幾張小桌子,每張桌子上放有完全相同的食物,即八個盤子所放同樣水果和佳餚。碗裡所放著包括餐匙和筷子等進食具,互不混雜。這還是古老的分餐制,這也說明在當時分餐制的傳統制約力還很強的,在會食出現後仍有一定影響力。在唐末五代後,表面上場面熱烈的會食方式已成為潮流,但也只是會食氛圍中的分餐制。大家雖然圍坐在一起,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這不就和我們今天的分餐制一樣嗎?看來我們只需模擬一套仿唐的進食方式即可,不必要從西方去學習,分餐制不是西方的專利,其實它已長久地存在於我們古老輝煌的飲食文化中。

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會食制在客觀上確實促進了我國烹調事業的大發展和進步,例如一道菜完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如果被分割上桌,被肢解的七零八碎,是不能被讓大家特別是烹飪工作者所能接受的。

分餐制與會食二者都是歷史的產物,現代分餐制從歷史傳承和成本角度說,的確存在困境與難度,但是尤其是現在,對於防疫有著非常明確的意義。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傳統的“蔥燒海參”“佛跳牆”等珍貴食材的菜品已經實現了“位上”,那麼“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等這些傳統老菜可不可以實現分餐呢?絕對可以。烹飪工作者完全可以將菜品標準化和量化,以達到菜品的質量要求。至於傳統的“紅燒魚”、“乾燒魚”、“三套鴨”等可以用傳統方法制作,服務人員將作品向客人展示後,拆分再上。分餐制於家庭,同樣有著進步意義。不僅可以控制飯菜製作的投放量和每個人的攝入量,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衛生用餐,不交叉感染,保證家人健康。筆者以為合理的分餐制亦是一種飲食修為,一家人於廚房中展示每個人的廚藝,同時又能利用“吃”這一契機助力農副產品消費難,利用自家的筷子“夾住舌尖安全”並服務於“消費扶貧”。

讓古老的分餐制呵護您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