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

<table> “分餐制”

/<table>

編者按 4月是全國愛國衛生月,疫情之下,2003年“非典”期間一度流行的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全國愛衛辦負責人在12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除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外,下一步還將總結一些地方推廣分餐制經驗,將好的做法形成制度。

讓分餐製成為新風尚

■胡 蔚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髮病率前列,其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因此“共餐共食”容易增加感染、傳播細菌和病毒的風險。早在非典期間,分餐制就曾被廣泛採用過,可惜疫情過後逐漸被拋諸腦後。

分餐制之所以沒有成為常態,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人們長久形成的飲食文化和餐飲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分餐會增加企業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只有當出現新冠病毒肺炎這樣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時,企業和個人迫於健康防護壓力,才會想到分餐制。

要讓分餐制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需要多方合力。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餐桌文明行為規範和分餐制的具體操作規則,持續號召群眾養成文明就餐、健康飲食的習慣,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來提升企業積極性。對企業來說,要通過優化內部管理、創新菜品形式、加強員工培訓等方式來降低成本,承擔起維護消費者用餐安全的社會責任。

推廣分餐製得打好持久戰

■木須蟲

繼“非典”之後,此次分餐制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某種程度與抗擊“非典”一樣,是作為疫情防控的衛生安全措施之一。一旦疫情穩定甚至病毒消失,分餐制能否形成制度令人擔憂。

推行分餐制必須面臨著聚餐制沿襲的巨大慣性,不是朝夕之功,必須分類施策。要善於用文明引導的手段給聚餐制趨利避害,幫助國民正確認識聚餐制的弊端,樹立文明意識,改良就餐習慣。聚餐制除了不安全不衛生之外,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浪費嚴重,這些都是引入文明治理的契機。對此,不妨將文明用餐納入立法,如目前在審議中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將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寫進了草案,這無疑是著眼長遠的舉措。

分層次治理“吃飯”習慣。一方面,重視家庭餐飲新風的培育,讓公筷公勺甚至是分餐逐步成為日常生活的選擇,推動安全衛生就餐觀念的轉變和普及。另一方面,推動餐飲公共衛生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如機關、企業、學校等場所嚴格實行分餐制,經營性餐廳、農村操辦宴席等聚餐活動,公勺公筷等成為標配,納入到食安管理,同時倡導各類大型活動實行自助餐。

從淡化“聚餐文化”開始

■唐衛毅

從傳統文化和觀念上看,國人聚餐由來已久。做上一桌子豐盛的菜,大家圍桌而坐,吃起來熱鬧、親和、隨意,無論是家庭,還是親戚朋友之間,抑或是公務商宴,聚餐、合餐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就餐模式,甚至已經形成一種“聚餐文化”。然而,據資料考證,歷史上我們的祖輩原本也是分餐的,這從一些古代壁畫中可以看到:在就餐活動中,雖然人聚,但就餐者保持距離、各吃各的。只是自唐宋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食物豐富,餐具演化,菜餚豐盛,人際交往增多,促成合餐模式流行。

這次疫情期間,不少感染病例都是家庭及一些聚集性活動引發,其中有不少病例是來自於聚餐,足見其風險。推廣分餐制,既需要觀念上的轉變,也需要制度上的約束,包括公共場所對聚餐、合餐立規。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相對於家庭合餐模式,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早已普遍實行了自助式的分餐制,這是推行更廣泛的分餐制的有利條件。

主持人:丁建庭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