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探索跨村联建党支部 跨界“联姻”创造“1+1>2”功效

破局

源于邻村面临相同发展困境,基于历史同源、文化相同、资源相近等特点,建立联合党支部融合发展

效应

联合党支部夯实了组织基础,促进了产业抱团发展,凝聚了基层治理合力,更创造了“1+1>2”效应

春日暖阳里,走进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古崖墓、古柏树、古院落点缀其中,散发出恬静自然的古风古韵,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曾经,界牌村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巴州区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和偏远村。为破解基层发展难题,进一步抓好党建促脱贫,实现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近年来,巴州区探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脱贫攻坚和基层治理组织体系,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打破组织界限 跨村联建激发活力

“下山靠脚板,搬运靠背篓,挣钱靠打工”曾是界牌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与之相邻的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同样面临这一困境。2018年9月,基于两村历史同源、文化相同、资源相近等特点,两村共同组建成立中共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沙迴坪联合委员会。

“自从联合党支部建立后,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干群关系密切了,村民生活大变样……”在界牌村村支书李荣华看来,联合党委建立健全了党委工作制度、党员挂联产业园区制度,提出了“党建强村、文旅兴村、产业富村、治理活村”战略构想,创新了“基层组织一体构建、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推动”的工作思路,夯实了组织基础,为两村融合发展找到了“主心骨”。

同样,巴州区曾口镇在秧田沟村、寿星村和椿树村推行村级联合党支部治理模式,联合组建了东溪河党委,通过充分吸纳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能人等,依托专业合作社设立4个功能性党支部,构建以党委为核心、支部为支撑、产业为依托、党员为骨干的新型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把党员的力量聚集起来,把零星的产业链接起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村级联合党组织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打破村域界限 抱团发展产业兴旺

豆瓣酱、手工泡菜、酸水豆腐……这些出自界牌村和沙泥坪村两村村民家地地道道的传统农产品,依托何九江等6名返乡大学生创建的电商企业,注册“优土农”“施小厨”农产品电商品牌,畅销全国。

随着农特产品越来越畅销,如今,两村更是建立了老腊肉、芽菜、烟熏豆腐干等传统农产品加工基地,配套建立传统农产品加工厂,专注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常年带动1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利用两村土地集中、租金低等优势,引进产业,连片种植樱桃、蒲公英、花椒等作物,实现两村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曾口镇椿树村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住居分散,交通落后,村民的年收入一直在贫困线附近徘徊,村里年轻人连对象都难找。而位于山下的贫困村——秧田沟村,靠与邻近的寿星村发展果蔬产业逐渐摆脱了贫困。东溪河党委成立后,通过整合资源要素,实现强村带弱村,椿树村发展起果蔬、药材、水产等产业3000余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打破思维局限 基层治理凝聚合力

“矛盾变少了,相处融洽了。”李荣华说,针对两村村民中存在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俗,沙迴坪联合党委坚持将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废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之星、最美儿媳(公婆)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村民在浓郁的文明乡村文化熏陶中,主动摒弃求神拜佛、盲目攀比等落后习俗。

同时,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孝道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为思路,通过挖好素材、搭好平台、办好活动、讲好故事、表彰典型等方式,加强家风建设。先后邀请10余名专家教授开展了近20场“家风家教家训”专题讲座,不断深化家庭美德和文明家风建设。

组建联合工会、联合共青团、联合妇联等群团组织,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5个传统节日,组织居民自摆坝坝宴,开展对山歌、薅秧歌、舞龙狮等文娱活动。在李荣华看来,活动的开展既保护了乡村传统文化,又增进了村民情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