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在大多數家庭中,父親都是賺錢養家,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都在母親的身上,甚至很多家庭陷入了一種這樣的模式:媽媽在拼命,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教育現象。其實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一言以蔽之,就是讓家庭成員各歸其位,各自做好自己。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體的大力引導下,孩子的教育問題被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沒有解決。而且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那些母親也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希望孩子專注寫作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 希望孩子趕快寫完作業,早早休息,長好身體;

● 一方面希望孩子學業上不要有那麼大壓力,不要太辛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有大好前程;

● 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還要不時地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但是即使這樣煞費苦心,是不是成績斐然呢?

答案是:未必。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

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不管教育採用什麼方法,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去努力,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爸爸不出力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在很多陪讀的家長裡,有爺爺,有奶奶,有媽媽,就是沒有爸爸。

或許這只是一個巧合,或許不是。

有一種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

當爹的通常做慣了甩手掌櫃,根本不知道要規範一個能量爆棚的熊孩子有多難,也根本不瞭解需要多少次試探才能幫孩子找到一個適合他們的出路。

在很多爸爸的眼裡,教育孩子就和賞花是一樣一樣的,想起來了就看一眼,想不起來,就連看也不看。

所以很多爸爸在家裡就是形同虛設,不要說指望著在關鍵時刻給媽媽一個支持,他不甩閒話,不洩氣就已經很不錯了。

教育孩子,媽媽可謂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參與。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最易於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媽媽在扁擔的兩頭,孩子在正中間。

要想讓孩子走得穩,爸爸媽媽在兩邊施予的力量應該是均衡的,你力氣大了,我也加把勁,你抬得高了,我也舉一舉。

如果一方太輕鬆,就會讓另一方很吃力,雙方不均衡,不協調,就會讓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

成功的教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無非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沒那麼重要,我們不僅要演好媽媽這個角色,更要演好我們自己。

如何演好自己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課交還給孩子,把爸爸的職責交還給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職,各歸其位,家庭的成長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聰明的媽媽絕不是事必躬親,要懂得迎難而上,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可以藉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繪本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的生動趣味滿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為孩子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準備一些認知類、行為習慣類、情緒處理、入園小故事類的繪本,還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最失敗的教育:媽媽在焦慮,爸爸在逃避,孩子在哭泣

情商對於人的重要性,李玫瑾認為情商與智商不同,孩子的智商往往是天生註定的,而情商更多的來自於後天的培養。

想購買的家長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