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不易“轉身”更難

“瘦身”不易“轉身”更難

近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公佈未來10年的轉型規劃。這意味著,隨著美軍整體推進“大國競爭”戰略,美國對外軍事幹涉的急先鋒——海軍陸戰隊也將迎來新變革。

大幅裁員——

以“更輕、更快”迴歸兩棲戰“主業”

根據這份方案,美海軍陸戰隊未來10年將對兵力構成做出重大調整:地面力量方面,步兵營從24個降至21個,榴彈炮兵營從21個降至5個,兩棲載具連從6個降至4個;撤編全部3個坦克營,以及負責重武器運輸的所有築橋連。空中力量方面,建議將17箇中型旋翼機中隊和8個重型直升機中隊各削減3個;撤銷2個輕型攻擊直升機中隊以及2個後勤團。18個F-35B/C戰鬥機中隊維持不變,但每個中隊的戰機數量從16架減至10架。

“瘦身”不易,陸戰隊的裁員幅度引發較大震動:共裁減1.2萬人,佔目前18.2萬員額的6.6%。航空中隊的縮減比例,與需要其支援的地面作戰營基本一致。火炮“縮水”大半,坦克則將在陸戰隊中消失;特別是,慘遭撤編的3個坦克營均為歷史悠久的部隊,都成立於二戰中,從太平洋、波斯灣,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歷次戰爭可謂“無役不與”。

該計劃高度貫徹2019年夏就任陸戰隊司令的戴維·伯格所敲定的改革方針。伯格親歷並深刻反思了伊拉克費盧傑殘酷的巷戰,他認為陸戰隊近年來深陷打擊中東恐怖分子的“治安戰泥潭”,以過時的“二戰和冷戰思維”依賴重型裝備打傳統大規模地面戰,導致自我定位模糊、與陸軍職能過分重疊,轉型屢屢誤入歧途;要順應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確立的“大國競爭”目標,陸戰隊就應打造利於全球快速立體投送的輕裝部隊,節省寶貴運力,“由陸向海”地迴歸“兩棲作戰”這一“本職主業”,全力配合海軍實施海上聯合作戰。

導向鮮明——

以“調結構、換裝備、變戰法”應對新作戰環境

伯格認為,精簡後的兩棲型海軍陸戰隊,未來最可能在西南太平洋多島礁地帶與“高端對手”發生高烈度衝突。陸戰隊將專注於島礁奪控、兩棲投送和區域拒止等任務,從組織結構、武器系統到作戰方式進行廣泛調整,提升全方位威懾力量。

陸戰隊將保持3支可全球部署、彼此迅速支援的遠征軍,其中總部在日本沖繩考特尼營地的第3遠征軍將被優先改造和重點加強,並下轄3個可在“有爭議海域”開展行動的“瀕海團”。鑑於潛在對手能投射遠程超高密度精確火力,大型目標易遭毀傷,陸戰隊撤銷眾多舊作戰單位後,各步兵團和營將“因變小而瘦身”,從“三三制”縮編到可依託遍佈於各島礁的小型“遠征前進基地”進行投送的規模,能在短短48至72小時內完成部署、介入、攻擊和轉移,使對手難以搜索和實施報復性還擊。

與變更部隊架構相適應,陸戰隊一邊大量退役封存“大、重、貴”的有人裝備,一邊準備採辦更多機動性強、小巧隱蔽、新興技術含量高的智能化、無人化裝備:可發射火箭彈和彈道導彈的“海馬斯”遠程火箭炮營將從1個增至3個;將大量列裝輕型越野車,搭載NSM新型反艦導彈;加強無人偵察和打擊系統,無人機中隊數量將從3個翻倍至6個。既能進行空中加油、也可充當運輸機或炮艇機的KC-130J,也將增編1箇中隊。

伯格認為,陸戰隊編制體制的完善和裝備技術的進步,將有效降低後勤保障壓力和提升戰場全方位感知能力,進而為作戰模式革新奠定基礎。陸戰隊將一改“伊拉克和阿富汗街頭巡邏隊”的舊面貌,轉而在各“遠征前進基地”之間化整為零分散行動,通過高速數據鏈實現信息共享及“信火一體打擊”,有效彌補海軍“分佈式殺傷”鏈條中的“陸基機動導彈”打擊力這一環節,成為“美海軍遠征和制海力量的輔助和延伸”。

落實不易——

試圖“脫胎換骨”的構想將面臨多重掣肘

這張轉型藍圖雖然將繼續接受評估並作出修訂,但它已明確設計了美海軍陸戰隊未來10年的變革趨勢和路徑,將深遠影響陸戰隊主要作戰職能和建設重點乃至印太地區的安全形勢,值得密切關注。但是,美海軍陸戰隊能否如願實現“數十年來最徹底的轉型”,還有諸多變數。

首先,地面作戰能力明顯削弱,制約著陸戰隊的戰略角色發揮。不少美國軍政分析人士警告稱,過度關注大國競爭導致陸戰隊“矯枉過正”——無論是用於垂直投送和對地近距離支援的航空兵,還是確保攻堅能力的坦克和炮兵,若按該計劃削減,會讓陸戰隊難以獨立靈活處理中東等熱點地區的陸地衝突,而在這些地區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更大。伊拉克戰爭曾使陸戰隊轉型設想夭折,這次轉型也存在因重大突發事件而中斷的巨大風險。

其次,經費和裝備更新有隱憂。儘管陸戰隊力求與海軍更緊密地融合轉型步伐,更充分地整合雙方的開支和行動,但與海軍“同鍋吃飯”的陸戰隊,其預算分配長期因規格矮半截、歸海軍部管理而備受海軍擠壓。在美各軍種爭搶預算加劇的背景下,陸戰隊能否如願恐不容樂觀。加之陸戰隊自身的獨立裝備選擇權極有限(地面、空戰武器分別受陸、海軍指導),難以擺脫主戰裝備使用陸、海軍“淘汰貨”的窘境。(唐凌 海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