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择偶观是怎样的?只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在谈到古代婚姻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自然而然的认定了古代的婚姻是由父母做主的,但其实真的这样想的话,可能就过于简单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一步看看古代的婚姻观是怎样的?

古代婚姻择偶观是怎样的?只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一、双方共同择偶观

门当户对是历朝历代婚姻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从魏晋到隋唐这一时期,因为实行了严格的门阀制度,所以在婚姻的过程当中也很讲究门第,甚至当时的统治者还确立了皇家不与贱民通婚的规矩,这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家族之间的门第不相对等,那么两家人之间是不可以通婚的,否则的话就要受到政治惩罚。

这也就使得在这一时期富贵的人更加富贵(因因为门阀世家进行强强联合),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形成严重的两极婚姻分化。

古代婚姻择偶观是怎样的?只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除了讲究门当户对的观念之外,古代的时候结婚还会讲究财富的平衡。而且古代经常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因此儿女的婚姻呢经常会被当做全球经济价值和财富的工具。特别是从宋朝以后,因为门阀制度的破产,相互之间进行婚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门阀的对等;而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家之间更讲究经济财富上的平等。

当时的人想要结婚,媒人上门的时候家里面的人一般都不看这个人长的怎样,也不会去多问这个人的道德品行如何,而是一开口就问这个人能够给多少钱的嫁妆、能够提供多少钱财的聘礼……

以上两种形式的双方共同择偶观,对于结婚双方的家族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对于结婚双方主体来说,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女性主体,是有很大的威胁的。因为他们在听从父母之命的时候,父母考虑的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婚姻幸福,而是考虑从他们的婚姻关系当中,能够获得多大的政治好处和经济好处,这或许也是古代女性的悲剧。


古代婚姻择偶观是怎样的?只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二、古代女性择偶标准

在封建社会时期,因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就决定了一个男子想要达到达官显贵的地步,就必须要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进入朝廷做官。而这个对于当时的女性择偶来说,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拿当初的刘邦来说,本来只是一个贫穷人,但吕雉的父亲就是看中了他是贵相的身份,依旧不加思索的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隋唐时期开始,因为科技制度的发展,读书人开始变得多了起来,而且能够中举的人也开始变得多了起来。这就让当时的女性和女性家庭进行择偶的时候,产生了标准上的变化,她们不再单一的去关注这个人是否在官场当中有地位,是否拥有很高的政治权利。

而在进行挑选的时候,重点是看这些男性有没有出彩的文化水平(这种情形仅限于世家贵族当中的才女,平民百姓当中的女性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

古代婚姻择偶观是怎样的?只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因此从古代社会当中,女性的择偶标准来看,她们很多人看重当时男性的个人能力,及他们的道德品行。如果一个男性拥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文化风采,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些女性择偶的优先考虑。不过归根结底他们就是希望自己将来选择的丈夫能够有实力进入朝廷,会统治集团的一员,如果说能够有一个现成的当官的男子,她们就更加的高兴了。

三、古代男性的择偶标准

不管是从历史记载还是从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男子在选择婚配的时候,主要的标准有四个:德行、容貌、命格、能否生育。这也就是说古代男子在选择女性的时候,标准并没有女性选择男性的时候那么要求多,因为文化思想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他们不敢要求自己选择的女性要有政治地位,也不敢要求他们将要选择的女性拥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水平。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温柔贤淑,爱护儿女,孝顺父母。

古代婚姻择偶观是怎样的?只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当然,这样的标准也并不是统一的。因为自古以来,每个时代和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他们个人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女性的容貌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评价标准。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王八看绿豆"一样,只要男子觉得那个女子还可行,是他们心中的美貌,这也是他们当时在选择婚姻对象时候的一个标准,这更是决定了他们后半生的幸福,以及他们家庭关系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