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气韵,是书法审美的范畴之一,指书法中的生气、气势、韵味、韵致等,是书家撷取节奏化、韵律化的意象,又化入自我,并通过线条的律动传达出来的节奏,使欣赏有者一种音乐感,一种味之无穷、想象丰富的美感。如杜牧 《张好好诗卷》。

中国画论中有谢赫的 “六法”,居首一法即是“气韵生动”。书法审美也以气韵之有无、高下、厚薄而分判。而书法作品以得气韵,气韵生动、高逸为上。刘熙载 《艺概》评王右军书法,除了从 “力”着眼,还从 “韵”上品评,认为 “韵高千古”。

包世臣书法

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述学》谓张裕钊书法: “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邓石如书法“临南北碑最多,故其气息规模,自然高古”。在碑刻方面,康有为也多从气韵方面品评剖视。他曾赞扬《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理通,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而《龙藏寺》碑则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叶昌炽也曾评唐碑的气韵有一变化过程,他说: “唐碑至会昌 (武宗年号,引者注) 以后,风格渐卑,气韵渐薄。”(《语石唐十四则之十四》)临书也讲究气韵,如清代梁生说: “临欧不虑飘,恐不韵; 临褚不虑灵,恐不实。”(《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邓石如书法

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然而懂得艺术中的气韵,能的书法中的气韵,是不容易的。康有为曾明确地说: “夫艺业唯气息最难。”( 《广艺舟双楫》)气息,即是气韵、神韵的问题。包慎伯(包世臣)是位清代著名的书家、书论家,他师承邓石如,提倡北碑,开辟书法新途径,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风颇有影响,其撰《艺舟双楫》为书学名著,影响深远。但是康有为还评说包氏对于神韵、对于邓石如的气韵也未曾说到,只是从点画上研究,“慎伯仅求之点画之中,以其画中满为有古法, 尚未知其深也”。 清代的赵㧑叔 (赵之谦)是卓越的书法名家,但康有为尖锐地批评他: “赵㧑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㧑叔之罪也。”( 《广艺舟双楫》)而康有为自己学书经历,是“熟极于汉隶及晋、魏之碑者,体裁胎息必古,吾于完白山人得之”、“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康有为之说或许可为书法家提供某些启示。

邓石如书法

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现代美学家、艺术家对于 “气韵”又是如何理解呢?宗白华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 ‘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他又引五代荆浩 《笔法记》中解释 “气韵”的话: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宗白华对此进行现代的诠释: “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为典型的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所以黄庭坚评李龙眠的画时说: “ ‘韵’ 者即有余不尽。”(《艺境·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书法作品之气韵,是一种节奏、韵律,是书法家通过自己的慧心把节奏化、韵律化的自然又从书法艺术中表现出来,使书法中一点、一画有节奏,一字结构有节奏,以及行有节奏,篇有节奏,是节奏、韵律化的 “小自然”。在节奏、韵律中传达出生气、气势、有韵味、韵致,欣赏者从中获得一种音乐感,联想丰富,体味无穷。张旭就是听见鼓吹的音节,看到舞蹈的姿势,并与行笔往来的轻重疾徐理通神会,从而表现出这种节奏和韵律之美,从而体会到其书法作品中的气韵。

云峰山石刻

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杜牧 《张好好诗卷》

确实,书法和乐舞相似,是无声之乐、有形之舞。书法线条的上下曲止、延伸断续,也如旋律、和声、节奏等音响结构唤起美感,表达感情。而书法中线条的翩翻的波磔,波动的韵律,也如舞姿的变动,抒发出情志。沈尹默就说过: “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形势,却是动作的成果,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这种魔力,使你越看越活。”( 《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谈辑要释义》(一))

赵之谦书法

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在古代书家那里,书法审美讲究的 “气”,又有“内气”、“外气”之分。“内气”是从一字有气势、有韵味而言,“外气”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乃至整幅作品联络照应得有气势、有韵味而言。内气要使每字有气势、韵味,就要在点画之间巧施匠心,将其疏密、轻重、肥瘦等调停和谐,错落有致。外气要使一幅作品有气势韵味,就要有更高的艺术手腕,纯熟地运用书艺辩证法,安排其虚实、疏密、管束、承接、映带、错综等。正如清代蔡和在《学书要论》中云: “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这是一种高超技法的操纵、驾驭!

赵之谦书法2

书法之“气韵”尤如人的“气质,你了解多少?

古代书家讲 “气”,又往往是 “精气神”联言。蔡襄说: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论书》,见 《蔡忠惠公集》)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这是书艺风采神韵的一个因素,必须在书法中显示生气、显示一种生命的律动。因此书法审美中 “气”又与 “骨气”相联。刘熙载说: “书之要,统于 ‘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这也可以同书法审美范畴“神采”等沟通并观。

书法中还讲究“墨韵”,指墨的神采、韵味。浓墨欲其活则墨彩艳发,气韵深厚;淡墨要欲其华,神采焕发,也要得元气淋漓。这也需要高超技法,以及辩证地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