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發布新意見,對居民儲蓄“下手”?未來儲戶應該怎麼辦?

雖然隨著社會不斷髮展,有很多年輕人的消費方式都產生變化,喜歡“超前消費”,不過就算這樣,還是有很多國人喜歡將錢存放在銀行裡。

銀保監會發布新意見,對居民儲蓄“下手”?未來儲戶應該怎麼辦?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都是儲蓄大國,雖然近些年有很多聲音都在說居民不愛儲蓄了,但是據央行4月10號公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民幣存款還是增加了。數據顯示,在第一季度中,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76萬億元。

央行公佈的這組數據說明了一點,就是中國人依然還是愛儲蓄。不過前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和居民儲蓄有關係,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可能將波及到10億人。

1月3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實現金融結構更加優化,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提到了一點,就是大力發展企業年會、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這一則消息一發出,就有很多人將此解讀為引導居民儲蓄進入股市。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也為大家解讀了有關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事情。他表示,居民儲蓄,指得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概念。原來大部分居民儲蓄,都是以銀行存款的形式進入金融市場,從而構成間接融資。將來更多的部分,是以年金、個人健康養老保險等豐富的方式進入直接融資市場,更利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之間的結構平衡。

銀保監會發布新意見,對居民儲蓄“下手”?未來儲戶應該怎麼辦?

那麼,銀保監會發這份文件,有什麼目的呢?

首先有一點大家要明白,就是如果居民將錢存放在銀行裡,既不去消費也不去投資,錢一直躺在銀行賬戶裡,是很難實現價值的轉移。所以國家需要引導大家去花錢,將這些資金變成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

國家是怎麼做的呢?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周小川曾經就表示中國降低儲蓄率的意圖是明確的,2005年以來,中國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作為基本國策,其綜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儲蓄率。

近些年,居民的確喜歡消費了,不過卻是換了一種方式儲藏自己的錢,從之前的“存錢”變成了“存房”。曹德旺曾經就表示雖然我們有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但是大多數人最大的消費支出,可能是花錢買房。此外,他還表示可能有很多人平常除了房子之外,真正的消費需求和支出,並沒有多少。

銀保監會發布新意見,對居民儲蓄“下手”?未來儲戶應該怎麼辦?

曹德旺這句話已經很明顯了,就是中國人最大的消費就是房子。

在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時候,的確有很多人都開始買房,藉著買房也賺的盆滿缽滿了。所以,很多人都轉變了理財想法,從之前的“存錢”變成了“存房”。不僅僅是普通人將買房變成賺錢的方式,就連許多上市公司也是這麼做的。

自從2003年之後,上市公司開始陸續投資房地產,悄悄演變成了“中國最大的炒房客”。據《證券日報》報道,截止到2019年一季度末,A股3616家上市中,有1808家披露持有投資性房地產情況,其中1973家持有數量不為零,合計達到1.27萬億元。

如果以100萬/套保守計算,也就是意味著截止2019年一季度末,我國上市公司一共持有將近127萬套房。

上市公司囤房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增厚業績。的確也有很多公司通過囤房、賣房成功“翻身”了,*ST海馬就是典型的例子。

銀保監會發布新意見,對居民儲蓄“下手”?未來儲戶應該怎麼辦?

之前的確有很多人靠著賣房賺了許多錢,但是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房地產行業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了。地產大佬馮侖就曾經表示,住宅快速開發、銷售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從“開發時代”進入了“後開發時代”。此外,他還表示跟著起鬨買房賺錢的時代過去了,並不是任何時候買房都能夠賺錢,也不是任何人賺了一點錢拿來買房就可以賺錢,買房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專業了。

其實,馮侖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比較符合當下房地產市場的情況。隨著“房住不炒”各項宏觀政策出臺,房價已經失去上漲的動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居民並不會將錢拿去買房,需要重新尋找投資方式才行。畢竟錢一直存放在銀行裡不使用,也是有“貶值”的風險。所以,一旦銀保監會的這項政策真的實施了,或許大多數居民不會選擇將錢存放在銀行裡,會選擇做其他投資。

如果是你,你會將錢拿去幹嘛呢?是存在銀行裡,還是選擇做其他投資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