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若干年前,我參加高考,作文題是一幅漫畫。

畫上,一個人在挖井,地上已經挖了若干口井,但都沒有出水,這些井,有的深,深到還差一點點水就湧出來了;有的淺,淺到只挖了幾鍬土。這個人不斷選擇新的地點挖井,卻無一眼井出水......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當時,我寫的作文主題是恆心,也有同學寫的主題是專注。

兩個立意都對。挖井,需要恆心和專注,做任何事,何嘗不是如此呢?

對於家長來說,培養孩子有恆心、有毅力,堅持與專注的意志品質和習慣,可能會決定孩子的未來。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有一個繪本故事叫《胡蘿蔔種子》,一個小男孩兒種下了一粒胡蘿蔔種子,他的媽媽、爸爸、周圍的人都說胡蘿蔔不會發芽的,但這個小男孩堅持為它澆水,拔掉周圍的雜草,但胡蘿蔔沒有發芽。

大家又說,胡蘿蔔不會發芽的,男孩子仍然拔草、澆水。

終於有一天,胡蘿蔔發芽了,就像小男孩所希望的那樣。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這個小男孩兒的家長顯然沒有培養孩子“堅持”的意識,幸虧這個孩子一直堅信胡蘿蔔種子一定會發芽,否則,這粒種子即使發芽,可能也被播種的人忘卻了。

話說回來,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呢?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和力量

你有沒有這樣要求孩子?比賽,必須得拿第一;考試,必須要考到前5名;機器人大賽,必須要得到證書;甚至做遊戲,都要跟孩子說,你看人家誰誰誰做的就比你好;做手工,也要和人家的孩子比一比......

這麼多的壓力,會讓孩子太關注短時間的得與失,讓孩子變成寸光之目。

這甚至涉及到人生哲學問題。一個高中生經常會想,現在苦,考上大學就好了,考上大學後,發現面臨學分競爭、考研競爭、就業競爭等各種更復雜的問題,於是就想,放下這些,考研吧,考上研究生就好了。考上了研究生,就業競爭更劇烈,又出現了更難抉擇的婚姻、家庭等等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些所謂的“就好了”都是一個短期目標,也是自己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如果你的人生信條是“學(人生)海無涯苦做舟”,那麼,就可能苦海無邊;如果是“學(人生)海無涯樂作舟”,那麼,就可能是樂在其中。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太多壓力還會讓孩子的神經一直緊繃,繃到一定程度就斷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出現神經衰弱、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人的一生更多的是過程體驗,如何讓這個過程能夠表達自己的內心,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活氛圍和工作氛圍,這是應該引導孩子去想去做的。

看起來每天都在追逐著一個目標,而忽略了一些東西的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某種困境。淡定地去做每天想做的、該做的事情,你才會是一個真正的贏家。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焦慮也好,抑鬱也罷,經常是家長不知不覺傳遞給孩子的。

家長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對待得與失的態度,會影響孩子,也會讓孩子無意識中效仿。所以,親子關係是一個相互成長,相互心靈付出的過程,家長很多時候不以結果論英雄,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是一個愛的堡壘,自己好與不好,是外界的比較,在自己家庭裡不會有好壞之分。作為父母,他們只是希望我能特別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無論成敗,爸爸媽媽都是愛我的。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傾聽孩子的意願,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有的時候,聽家長說孩子不上進,我特別為孩子覺得冤枉。

作為家長,不在乎孩子的成績是假的,但是如果孩子能體會到家長更在乎這個努力的過程,孩子就會不以結果論短長,就會更專注於知識本身。我和一位幼兒園園長,也是一名兒童心理學教授聊起她女兒,她說:有一天,女兒班上一個同學考試成績差,遭到了其他同學的嘲笑,女兒很氣憤。她說,“誰不想考一百分兒啊,再差的學生也願意考一百分,但是考不了啊!”這個媽媽說她強烈感受到了女兒對那個被嘲笑的孩子的理解,也看到女兒內心想考出好成績的想法。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還是這個媽媽,講了女兒另外一件事情。她女兒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班,一年級的時候,成績不好,孩子就不太自信。到了三年級,成績趕上來了,自信心也越來越強了。四年級開學前,這個孩子要求媽媽給她配一個眼鏡,她媽媽問是最近眼睛看不清楚遠處的東西嗎?孩子說不是,是因為班裡的學霸都帶著眼鏡,我也要當學霸!

這個媽媽說,“通過這件事,我能感受到她的上進心。她只要願意努力,有上進心,暫時的結果我們都應該給予寬容和接受,然後要讓她在你這兒獲取力量。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就像那個心理學教授媽媽所說,孩子的天性都是向好的,都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他也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得儘量完美。有時候做得不好不完美,不是孩子自己不想做,而是達不到那個程度,如果這個時候你去埋怨他、指責他,可能就會讓孩子對本來他挺喜歡做的一件事情產生厭煩。

我播講的繪本中,勵志故事或者表現堅持、有韌性的意志品質類的故事,往往得到很多贊,很多媽媽和孩子非常喜歡。像《驢子圖書館》《雪花人》等等,這些故事情節並不是那麼有趣,但是沒想到聽眾給了很高的評價。從而也能夠看出來,作為家長,其實是希望把孩子能夠培養出這樣的意志品質,也就是對一件事情的堅持和專注。

但是在這裡,我想問爸爸媽媽一句話,你希望孩子專注堅持的那件事情,是你替他選擇的還是他自己決定的。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雪花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班特利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堆城堡、扔雪球時,他就收集雪花兒。他想把雪花保存下來。

他的爸爸媽媽是怎麼做的呢?他爸爸媽媽用全部積蓄給他買了一個顯微照相機,那個照相機比小牛還高,買相機的錢可以買10頭牛。

然而,這個孩子觀察雪花不能給他們家帶來一分錢的收入,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事情。甚至在他後來一生的觀察研究當中,也沒有給家裡掙來一分錢,而且自己也一貧如洗。就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爸爸媽媽,因為孩子感興趣,仍然無條件地去支持他。

這樣一個人,這樣一種生長環境,這個孩子他能不快樂嗎?他做這件事情能不持之以恆嗎?這是他自己願意幹的事兒。

這本故事書當中有一條書評是這麼說的:“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家長和孩子用心品味,執著的去追求你所熱愛的事物,併為此付出努力。因為這個努力的過程,將會終生受益。”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在我們讓孩子放棄畫畫,去學奧數的時候;扔下孩子正在閱讀的名著,去上高價作文課的時候;痛斥孩子在花園裡捉昆蟲、玩泥巴,逼他去編程的時候,可能我們已經葬送了一個畫家,一個作家,一個生物學家。

順勢而為,是生存智慧,也是育兒之道。

怎麼培養一個有恆心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