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丨肅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遺憾

看點丨肅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遺憾

看點丨肅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遺憾

行走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大小小的石塊壘起來的石堆,上面插著各種木棒或柳枝,即所謂的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如各色的哈達。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豔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牧人每次經過敖包,都要想辦法在敖包上加幾塊石頭;遠方的客人來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的習俗圍著敖包順時針繞3圈,同時還要默默地在心中許願,並在敖包上添加石塊以求心願達成。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每年農曆五月,綠草遍野,燕子北歸,蒙古族聚居區的部落、旗(縣)或鄉、村的蒙古族牧民就要舉行祭敖包活動。牧民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敖包下,用松柏、紅柳、五彩花卉將敖包裝飾起來,在敖包前擺設奶製品、“阿木蘇”、糕點等供品,有的正面桌上還要擺放全羊。祭祀儀式由德高望眾的長者主持,主持人親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獻哈達、唱祭歌,並請喇嘛念太平經。此時,漫山遍野前來祭祀的人們跪伏於地,三拜九叩,默禱“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畜興旺,無災無病,萬事吉利!”祭奠儀式完畢,主持人將供品分送大家享用。以前,祭物及費用都在本旗或部落內攤派;也有自願捐贈的,富裕人家一次可捐出好幾只羊。當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則指定專人放養,留作來年使用。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據瞭解,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2006年5月,祭敖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動,是蒙古族人民歡聚一堂、祈福家鄉風調雨順、人民幸福安康,表達喜悅的一項傳統的民族文化集會,全面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景象。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裡;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汗下山後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將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掛其帶於頸,懸其冠於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元代忽必烈曾制典,皇帝與蒙古諸王,每年必須祭名山大川。由於有的地方沒有山或離山較遠,牧民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這種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頭或土堆起來,所以蒙古語稱“敖包”。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關於“敖包”的來由,有很多美好的傳說。其中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關於“紅格爾敖包”的傳說,就是其中比較動人的一個。相傳很早的時候,希拉穆仁草原上有一個蒙古族牧民的母親得了重病,無法醫治。這個牧民便徒步趕往聖山五臺山燒香拜佛,祈求母親能夠康復。他誠心誠意地一步一磕頭,走啊,磕啊,晝夜兼程,風餐露宿,到達五臺山的那一天,已經氣息奄奄。但他還是咬著牙,邊爬邊磕頭,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到了聖山殿堂,他剛剛燒完香拜過佛,就一頭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五臺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對這個遠道而來的蒙古人的虔誠之心非常感動,便在牧民甦醒之前,將佛教信徒的貢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甦醒後,認為佛祖真的顯靈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來。他捨不得多吃,將貢品包起來,背在身後,大踏步地走下山去。當時,月黑風高,走著走著,他就迷路了,正在這時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盞明亮的燈在他前面遊移,當時,他還不知道這盞燈就是五臺山的敖包變化的。他跟著明燈,走啊,走啊,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時候,在紅格爾山包上,那盞明燈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裡,老母親已經完全康復了。第二天,牧民攙扶著母親,來到紅格爾山包上,用石塊壘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紅格爾敖包”,讓五臺山敖包的神靈永遠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十八。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來這裡祭祀紅格爾敖包。因此,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世襲傳頌。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關於蒙古族為什麼要祭祀敖包,除了“紅格爾敖包”的傳說,比較統一的說法有五種:一種說法認為,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裡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祭敖包就是祭英雄。第二種說法認為,過去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佔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第三種說法認為,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帶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這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第四種說法認為,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也有這種傳說。第五種說法認為,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信息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烽火臺的作用差不多。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按照現在史學專家的看法,敖包大概分四種類型:一種是用來標明旗(縣)、省界的界標;一種是牧民為了鎮鬼敬神、保佑人們平安幸福而設置的;第三種是用來安葬蘇木達日嘎(鄉一級的長官)、扎薩克(旗長)、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第四種是作為道路的標記用的。清人姚元之寫過這樣的話:“夷人每出必騎,騎必馳騁。壘小石于山顛,謂之鄂博(即今所說“敖包”),以志遠近。”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總之,“敖包”在草原人民的心目中,象徵著神靈在其位,世襲傳頌,構成了極其強烈的信仰。佛教傳入以後,祭祀活動和宗教活動結合起來,為其增添了宗教色彩。

非遺傳承人展播

高臺接骨法之關德虎

看点丨肃北草原上盛大的敖包祭祀,不看一次是遗憾

關德虎,生於1955年,張掖市高臺縣人。自幼隨爺爺、父親學習中醫,從醫三十年,尤其對接骨法、攢骨法有較深的研究,在當地有較高的聲望。現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高臺接骨法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