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整天用“聽話”,“乖”來要求孩子嗎?

糖堂學糖


我曾經便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因為“乖”

但在成年後,我多次問自己“乖,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嗎?”

對於:父母是不是應該整天用“乖”來要求孩子,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發。

一、父母為什麼要求孩子“乖”

大家可以嘗試想一想,自己曾經跟孩子說“乖一點”的場景。

出遊的時候孩子放飛自我,到處亂跑,需要照顧弟弟又管不住姐姐時“姐姐,要乖一點”

孩子吵吵鬧鬧想要一個東西時“你長大了,要懂事”

孩子磨磨蹭蹭不願做某件事時“就不能聽話一些嗎?”

……

大多數時候,我們希望孩子“乖”其實是希望孩子如我們所期望一樣。但是我們所期望的是什麼呢?

是我們認為的“為孩子好”?

是我們的擔心?

還是我們內心的失控感和控制慾?

這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一個1歲半的孩子想自己吃飯把飯菜弄到滿桌子都是,摔了碗掉了勺,很多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就會阻止孩子繼續自己吃飯“不要弄得到處都是,媽媽餵你”

那這位媽媽阻止的原因在哪裡呢?如果是因為擔心孩子吃不飽,也許我們可以想想別的辦法,補充回來,如果是擔心太亂,是不是可以適當地放下擔心,讓孩子自己做做探索?



二、“乖”孩子的結果

有一個故事說到兩兄弟,哥哥非常乖巧懂事,很聽爸爸媽媽的話,但是弟弟特別任性,如果是他想要的玩具,想方設法都會要得到。

最終這兩兄弟的結果是哥哥發展平平,不太差也不是特別拔尖,而弟弟……

弟弟在高中的時候就跟父母說不想繼續在高中讀書,想要出國學習設計,最後成為了頂級的設計師。

很多父母定義裡的“乖孩子”就是“聽話懂事的”而這種“聽話”的孩子往往很難有自己的主見,長大後往往也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或者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摸索。



三、打造“合夥”親子關係

那麼,難道我們要培養一個跟父母對著幹的壞孩子嗎?其實不然,在家庭中,相比較於培養怎麼樣的孩子,我們可能更應該去關注營造怎麼樣的家庭氛圍,打造怎麼樣的家庭關係。

在親子關係打造上,我的個人建議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相互關愛,相互合作。

父母需要做不往往不是教孩子什麼,孩子天生聰明,他們本就有強大的學習能力。父母需要做的不過是在他們需要時及時給予協助,建議。

看到這點,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便能更好地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自己的獨立性。相信他們可以自己去嘗試摸索,相信他們可以做選擇。同時,父母也更能與孩子進行合作,相互擔負起家庭的責任。


Sunny說親子教育


T: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整天用“聽話”,“乖”來要求孩子嗎?

作為一個2歲多孩子的媽媽,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很多人都說2歲的孩子非常可怕,可怕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突然會無緣無故打人、扔東西、你說東他往西、會頂嘴還有不不不……

其實從女兒出生起,我就經常聽到別人抱怨孩子有多難教,孩子太不聽話了,一點都不乖,可是帶女兒到現在,我並沒有覺得有多不乖,反而覺得她的有些異常行為比較獨特。

事例一

A媽說:我這個兒子真的是快把我氣死了,我去洗衣服,我讓他去看電視,結果非要跟著我一起去洗,一起洗也就算了,讓他不要玩洗衣粉,不要把自己衣服鞋子弄溼,結果理都不理你,我洗完衣服不僅還要洗地還要洗他,盡給我添麻煩,一點都不聽話。

在A媽觀念裡,孩子只有絕對聽自己話,叫他往東就往東,叫他往西就往西才算乖,可要是我2歲的孩子也這麼乖,我反而會覺得很恐怖,為什麼?因為2歲的孩子處於手的敏感期,是大小肌肉發育敏感期,這也就是他們閒不住,總愛動手和扔東西的原因。

我的孩子也很愛“管閒事”,洗衣服做飯洗碗什麼事都跟著,還會非常熱心的“幫忙”,趕都趕不走,那怎麼辦呢,讓她幫唄。

比如洗衣服時,我會把大桶的洗衣粉收起來,只留一點需要在她視線內,告訴她這麼多洗衣服是要洗這些衣服的,應該怎麼使用,然後給她穿上防水罩衣,根據季節穿上雨靴或者拖鞋,讓她盡情的幫我。

於是洗衣過程就是除非她要求我幫忙,否則都是我洗我的,她洗她的,有意思的是我洗完一件,將衣服扔到另一桶時,她也會說自己洗完了要換一件洗,那我就接手了她原來那件再給她另外一件,過程很和諧,雖然她一點忙沒幫上還讓我多了更多的事,但我絲毫不覺得她不乖不聽話,反而她這願意幫忙的勁我很欣賞。

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此刻她洗不乾淨衣服,沒幫上任何忙,不代表以後也不會洗,反而只要多看多動手,她的主動性還在,那麼她終究會能成為我們的好幫手,所以哪有什麼孩子不聽話,只是大人不會利用罷了。

事例二

B媽說:我女兒就是個犟脾氣,最愛做的事就是跟我對著幹,我說穿這件衣服,她就非要穿那件,我說先刷牙,她非要先洗臉,沒有一件不是對著幹的,不是不聽話,簡直就是欠揍了。

在B媽的眼裡,自己就是權威,自己就是對的,孩子就應該無條件聽從自己的,於是孩子的不聽話就是叛逆,就是對父母的挑戰。

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知道”我是我,你是你,還知道我的就是我的,我的事情我自己可以做主。“於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跟父母理念不同。

在大人眼裡,這麼點大的孩子能知道什麼,會做什麼?衣服穿不好,襪子穿的慢,幹活幹部利索,簡直一無是處。

在孩子自己意識裡呢,自己可牛了,會穿衣(雖然穿不好),會自己吃飯(雖然經常撒一半),會幹活(雖然活幹了比沒幹還糟糕),我這麼厲害,哪還需要別人插手,通通走開我自己來,於是就跟父母起衝突了,父母認為孩子太犟了。

有一段時間我的孩子也是如此,早上要自己穿衣,出門要自己穿鞋,我關門還不肯,非要我把門開了讓她再關一次才能停止哭鬧,於是平時我5分鐘就能完成的事她非要磨半小時才能出門,換做B媽,估計早把孩子吊打了,那麼怎麼做才比較好呢?

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折騰,每做一件事前先徵求孩子意見,在不觸犯安全和底線的原則內,全權放手,比如早起半小時讓她自己穿衣穿鞋,出門時先問她:今天你關門還是媽媽來關?

很多媽媽都很奇怪,說我女兒怎麼這麼聽話,平時一點都不怎麼鬧?

其實哪有孩子不哭鬧,只是我會充分尊重她的發展特性,理解她“不聽話”行為,就算我說東她往西,但只要在安全和底線原則內,我都會對她“不乖”的行為進行合作。

還有一點就是在每次哭鬧時我不會吼她或威脅她別哭了,煩死了/吵死了/有完沒完,而是會鼓勵她講出原因然後去改正,於是她用哭鬧錶達不滿的次數越來越少,用語言表達的次數越來愈多,她聽話的前提是因為我很“聽”她的話,所以即使她“不聽話”,我也認為她很“乖”。

我是小皮育兒經,多平臺邀約合作原創作者,愛學習愛分享,關注我,瞭解更多孕產育兒知識。

小皮育兒經


這個問題有三個關鍵詞:“整天”、“聽話、乖”、“要求”,反映了當代不少家庭教育的盲點,接下來我們通過這三個關鍵詞的剖析,來探尋父母對孩子相對正確的教養方式。

01

“整天”

父母為什麼需要“整天”去強調或要求孩子某件事情?說明父母所使用的方法,效果不持久,沒有治根,孩子左耳進右耳出,口服心不服,因此孩子沒過多久“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需要父母用“整天”來不斷跟進。

優點:反覆強調,容易造成家長自以為對孩子的教育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的假象。

缺點:容易激發孩子反感、叛逆的情緒:“每天嘮叨,煩死了!”

02

“聽話、乖”

這句話一般用在哪些場合?

1、對孩子提出要求:“聽話,趕緊睡覺去!”、“乖,趕緊去寫作業!”

2、對孩子進行表揚:“你真聽話,這件事完成得真棒!”“你真乖,是媽媽的好孩子!”

3、對孩子進行批評:“你怎麼那麼不聽話?真的被你氣死了!”“你這麼不乖,我不要你了!”

優點:直接省事的表達出父母的情緒和態度,有效的對孩子施加了壓力,迫使孩子在短時間做出改變。


缺點:

1、以“聽話啦……”“乖啦……”的方式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實際上是父母主動降低了自己的自尊和父母的威嚴,以討好孩子的形式來與孩子溝通,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有點“賤”因為你在用發低姿態的方式來求他,因此,這種溝通方式要不得。


2、“聽話、乖”這是對人的評價,容易導致孩子將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為人緊密聯繫起來,這件事做好了,父母表揚了,就認為自己很棒,無所不能,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心態;相反,如果某件事搞砸了,比別父母或老師批評了,就覺得自己很沒用,什麼都做不好,情緒容易大起大落,無法形成穩定的自尊和自信,甚至容易發展成自卑內向的扭曲心理,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極其不利,因此,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溝通方式也是要不得的。

03

“要求”

“要求”這個詞,一般用在軍隊或者公司上級對下級不可妥協的期望——你必須這麼做,這是我的要求!,用在孩子身上真的合適嗎?

可以說合適。原因在於,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相關注意事項,讓孩子少走彎路,避免出錯——這是我的經驗,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聽我的準沒錯!

也可以說非常不合適。原因如下:

1、不平等的溝通,勢必導致孩子希望用反叛的方式來爭奪更多的權利:“你看吧,你指揮不了我”。

2、孩子的興趣以及內在動力被無情剝奪。孩子本來認為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結果父母一要求,孩子把學習當成了應付父母的工具,或者為了討好父母的手段之一,不利於孩子長遠的知識積累和改變。

04

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正確的溝通呢?

1、不要整天嘮叨,應該在固定的時間(每週\\天一次),討論相應的內容。可以是以家庭會議的形式展開,也可以是在每天傍晚陪孩子散步的過程中討論,總之,當溝通變成家庭中的固定環節,改變就自然而然發生,既不能濫用,也不能缺位。

2、父母要學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件事,媽媽不認同,但是媽媽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你這樣做,媽媽很生氣\\很難過,但是媽媽依舊愛你!”,讓孩子知道,他只是這件事情沒做好,而不是他這個人有問題。

3、用雙贏溝通,代替單向的要求。比如孩子想看電視,媽媽希望孩子早點寫完作業,早點休息,應該和孩子平等溝通商量——如何在保證完成作業以及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看電視,以此促成雙贏局面。

4、用激發興趣以及強化動力的方式替代要求。孩子之所以選擇堅持做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這件事能夠帶給他持續的快樂,相反,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則因為那件事會帶給孩子不好的感受,因此,父母想要改變孩子,應該以激活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動力為切入點,讓孩子由內而外快樂的改變,具體怎麼做你?有四個步驟:

步驟一: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例如:試卷上做對的題目)

步驟二:放大以及強化孩子的閃光點(例如:對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大加讚賞和鼓勵)

步驟三:通過孩子的這個某一個閃光點,慢慢的擴展到其他方面(例如:從玩遊戲拓展到背記與遊戲闖關相關的英語單詞)

步驟四:持續跟進強化孩子的改變(例如:幫孩子樹立榜樣、夢想,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聽話”、“乖”是中國傳統教育中對孩子的要求,之前或許會比較好,但是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未必就合適了。

AI技術的不斷髮展,導致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單一、重複性的工作會被機器或AI設備所取代,所以想要在未來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具有獨特的視野和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往往都不是單純的乖寶寶所能做到的。

現在,在很多家庭(尤其是一些孩子比較小的家庭)中,我們經常聽到的話語就是“不許……,不許……”,諸如“不要跑得太快,小心碰到桌角”或者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之類的話語。從保護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錯誤,但是長此以往,當我們已經習慣將自己的觀點灌輸到孩子的日常,或者用我們自身的觀點來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自主意識在慢慢地喪失……

正如有一個說法叫做“媽媽覺得我很冷~~~”就是對這種觀念的充分闡釋。


誠然,我們不是鼓勵“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必要階段接收一些挫折。但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些“嘗試”的機會,多一些“犯錯”的機會,讓他們嘗試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完全按照家長的意圖去做。這樣,他們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成長,促使他們將來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出自己更多的能力,擁有更多的自我判斷和行動能力,從而在將來的人生中能夠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

擁有健全的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用於嘗試的勇氣、還有對自己的充分信任,就是贏得未來,贏得人生的關鍵。同樣,這也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的樣子啊。

“聽話”、“乖”只是一方面的要求,但並不是我們希冀的未來。


全腦開發程老師



看到一句話,很讓我自己感動:真正的愛,始於孩子不乖的那一刻。


想起來我家兒子小的時候,最喜歡看的一本繪本叫做《大衛,不可以》。大衛踩著凳子去夠媽媽不讓吃的糖,洗澡把水弄一地,還光著屁股跑出去。。。最不乖的大衛贏得了兒子的心,那段時間他也不停地數著有幾種不乖的孩子都做什麼不乖的事,那成了他最開心的遊戲。而我,就陪著他把書講了一遍又一遍。孩子記住了大衛不乖的樣子,哈哈大笑。而我,記住了最後一幅圖,屢屢犯錯了大衛在媽媽懷裡,媽媽說“大衛乖,我愛你”。


這本書絕對不是給不乖的孩子唱頌歌,但是,孩子要長得像個孩子,怎麼可能一直都是大人所要求的“乖”呢?健康的孩子就是活潑好動,充滿能量,充滿童趣的啊!總是用“聽話”“乖”來要求孩子的家長,其實是自私的,這個要求摒棄了孩子的天性,滿足的是自己的清閒省事的要求。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精神內核,足以讓孩子成長為有秩序,會沉靜,懂分寸的乖孩子,只要他們在成長中得到了足夠的愛和自由。但是那種乖,是自發的,不是迎合的,是來源於內在力量,而不是以外部評價為導向的。這種狀態,在我們不要求孩子“聽話”和“乖”的時候,反而容易出得來。一味地強壓批評,不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刻意要求強加給孩子的負擔有多大,叛逆的反彈就會有多大。


好的成長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有內在力量,有思想,有主見,不膽怯,不盲從他人,不屈從權威。聽話要聽對的話,做事要做對的事。陽光磊落,積極向上,坦坦蕩蕩。


而好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愛孩子本來的樣子。不以“聽話”和“乖”限制打壓孩子,多鼓勵肯定孩子的天性中積極的方面,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他自己。


與己共勉。


夢田的稻草人


孩子是被父母帶到世上,依靠父母養大,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早期社會化,也就是協助孩子掌握語言、學習必要的本領,將社會規範與價值標準內化,與周邊人建立感情,瞭解他人的思想和觀點,以便讓孩子與周圍環境保持平衡。但是,孩子畢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偏好,因此家長不應該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或者附屬品來對待,要求孩子“聽話”和“乖”,完全順從長輩的意思。

不應該用“聽話”和“乖”來要求孩子,最好心底尊重孩子。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潛能或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因孩子把他自己應有的責任承擔過去了,家長也會越來越省心。

不要求孩子真的很“乖”和“聽話”,口頭上說說的兩個詞可以嗎?

孩子很小的時候,顯得特別可愛,大人常常會情不自禁的說:“寶寶好乖哦!”或者希望小小孩接受自己意見時會勸說:“寶貝聽話。”當孩子還不懂得“乖”和“聽話”的字面意思時,這樣說說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如果家長說這些話時用一種溫柔可親的語調,還會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親密感。

但是,當孩子明顯有自己的想法時,就儘量不要再對他說“聽話”、“乖”之類的詞語了。

我家孩子剛過好三歲,一天我要獨自外出,在與孩子分別時,我隨口說了一句:“媽媽要出去一下,你和奶奶在家,要聽奶奶的話哦!”“為什麼要聽奶奶的話?”孩子問我。 我愣了一下,心想:“對啊,為什麼要聽呢?”

要不是孩子發問,我以前從來沒去想這個問題。因為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就是這樣教育我的,而且我見到很多爸爸媽媽也是這樣要求孩子的。

孩子的話,讓我回憶起我小時候一直被教育“聽話”和“乖”,突然一天我發現曾經我聽他們話、順他們意的人竟然需要我的保護,一直跟在背後的我必須走到前面時,很不適應,內心十分痛苦,自我調整較長時間才接受現實。幸好,一切過去了。我不想我這種情況讓我孩子再上演一遍,希望他不要戴上“聽話“、”乖“的魔咒,而束縛了自己可能的發展。

面對三歲兒子的發問,我是這樣告訴孩子的:“本來應該是誰有道理就聽誰的,但是你現在太小,會弄不清究竟誰有理。奶奶年老了,我們要尊重她,不要去惹奶奶生氣好嗎?”兒子點了點頭。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跟孩子說過“聽話”和“乖”這兩個詞語,當我們意見相左時,我們就開展一場辯論,來看誰能用道理說服對方。這樣雖然有時讓人感到有些累,但道理越辯越明,也促進了我和孩子的相互瞭解,每爭辯一次,我們關係又更融洽一些。

用“聽話”和“乖”來要求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對父母來講是很省心,假如孩子做什麼都似乎在執行父母的意願,一直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來獨當一面,長大了可能就不會讓父母放心了。

為了孩子順利長成他應該的樣子,父母還是該放手時就放手吧,不要用“聽話”和“乖”來要求孩子了。因為您要求的“聽話”和“乖”,可能是要把孩子侷限在您的價值標準裡。


育兒智匯


很多父母都會炫耀自己的孩子很聽話很乖,大人說的話從不頂嘴,也從不惹事兒,而且會按照自己的要求做的很好。

這種聽話的孩子養起來比較省心,家長不用天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是這種孩子以後長大了真的好嗎?

說一對姐妹吧,她們的媽媽有點兒強勢。姐姐就屬於那種別人家的孩子,性格溫順,學習又好,從上學到工作,一直都是按照家人的意願,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放棄了自己喜愛的經濟專業,報考的師範大學,因為家人說,小女孩當老師好。雖然不是師範專業,畢業之後依然遵從家人意願考了教師資格證當了老師。然後就是結婚生子,每每家人在一起,都會誇她聽話,選擇了最輕鬆的生活方式。為什麼這麼誇她,因為家裡還有好幾個不想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在外奔波的女漢子們,她妹妹就是其中之一。

妹妹從小就比較外向,成績也不錯,但是因為所謂的不聽話被貼上了怪的標籤,985 211的大學畢業之後,留在北京工作,家裡幾度勸她回來,無果。沒心沒肺的生活,也挺好。

聽話與不聽話,哪一種人生好,他們自己心裡都有數,現在我成為了一個母親,作為家長,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後對我言聽計從,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即便出去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會受很多委屈。家長與孩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凡事都能一起商量,權衡利弊,選出對她最好的發展機會,而不是依照家長的意念去生活,太聽話只有兩種結果,就這麼愉快的沒腦子下去,啃老,或是……一直帶著遺憾生活下去。


莞爾手工坊


中國人總是喜歡把“聽話”和“乖”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一旦孩子與家長的意願發生衝突,父母就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因此總是用“高壓”政策來壓制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容易讓孩子失去良好的判斷力,形成一種“奴性”人格,長大後就無法理性地思考。尤其對男孩子來說,往往會更喜歡爭強好勝,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一味地“聽話”,過多地打擊他們的主觀積極性,會讓他們倍感壓力山大,最終促使他們放棄了追求更高成就的慾望,這種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曾經有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他給一群中國和法國的小學生分別出了這麼一道測試題:在一艘船上有86頭牛,34只羊。請問:這艘船的船長年齡是多大?

測試結果是:

有90%以上的法國小學生對這道題目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道題目有問題,無法回答。

而中國小學生裡只有10%的同學提出異議,其它的90%同學則給出86-34=52的答案 。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中國的小學生之所以會這樣答題,是因為他們的老師平時教他們:只有對問題做出回答,才有可能得分,否則不答就不得分,就算是亂猜亂做也要給一個答案。因為他們的老師從來沒有教過他們:題目也可能是錯的。

從這個事例裡可以看出,孩子的懷疑精神是多麼可貴。

孩子從出生的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聽話”和“乖”絕不應該成為培養孩子的標準。反之,培養孩子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非常重要。


趣學聯盟


作為母親,這個問題也是答主在養育淘寶和妹妹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一起思考幾個問題。

1、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求孩子“聽話”、“乖””?

我們作為父母要求孩子“聽話”,就是讓孩子聽我們大人的話,我們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完全按照我們的要求說話做事,而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或者說不讓他們有和我們想法、要求不同的。這樣我們就覺得孩子很“乖”、“棒”。這樣,孩子就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我們就可以省好多心、好多事,不會再因為他們的淘氣、調皮、搗亂、耍賴而勞心費神了。

有這種想主要原因是我們作為父母的惰性和霸權主義使然。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成長、去經歷、去面對、去感受人生。如果我們不讓他們有自己的主見,不讓他們表達,剝奪了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那麼孩子就是我們的奴役而已,讓他一直活在被控制、被指使的生活中,他能建立起自己健全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嗎?當我們離開他時,他能獨自面對人生嗎?

2、問問自己“到底愛不愛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會說愛自己的孩子,並且用各種行動去證明,比如給孩子買最好的玩具、最好衣服、最好的食物、給孩子儘可能的提供最好的物質、教育等,但很多時候我們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你要聽話,你要乖”。

如果愛孩子,尊重TA是最起碼的前提。我們總是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意志去行,按照我們的要求是做,而不考慮TA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剝奪式”的愛其實是一種自私和貪婪。

3、問問自己“我是正確的嗎”?

我們要求孩子們“聽話”、“乖”,那麼我們所說的都對嗎?孩子聽我們的話不會被誤導嗎?每個人都不會是完全的,每一個父母也都不會是完全正確的,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也需要成長,我們不是天生就知道怎麼做父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成為更加合格、完美的父母。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還是個“小孩兒”,我們的個性、三觀還存在缺陷、還不健全,讓孩子聽我們的話是不是就被誤導了?

我們只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但是我們無權掌控孩子的人生,TA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讓孩子自己勇敢的去嘗試、去探索、去感知、去選擇、去表達,在對錯、曲折中建立起自己的觀念、意識,描繪自己的人生。

無論我們多麼的愛自己的孩子,都無法保護TA一輩子,我們只是和TA相遇陪他們走一段路而已。在這短暫陪伴的日子裡,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自己去走,及時錯了也不是什麼壞事,所有的經驗都是寶貴的財富,讓他們成為有想法、有主見、堅強、勇敢、自信、獨立的完整型人格的人,這是我們給予他們真正的愛,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種修行,愛TA,請給TA尊重、自由、空間。

TA是我們的孩子,也可以是我們的朋友、老師、戰友、同伴,甚至哥們(兒)、姐妹。

沒有不聽話、不乖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請“高大”的父母們少說幾個“聽話”、“乖”,多蹲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

二胎媽媽,註冊營養師,歡迎關注“淘寶的能耐爸媽”,一起交流學習,育兒育己~


淘寶的能耐爸媽


首先,我從不用'你很乖,你很聽話'這樣的語言來評價我的孩子,因為我從不需要她這樣做,當她做某件事情或不做某件事情完全取決於她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和自己的看法。所以當你要求孩子乖和聽話時,你不如從小灌輸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一,孩子為什麼會很乖?

相對於熊孩子,乖孩子肯定更討人喜歡,因為他們禮貌、溫和、會察言觀色。但是我每次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只會心疼。這樣的乖孩子是建立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良好健康的親子關係上的,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父母才會喜歡他,而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就會生氣。而不是無論做什麼,爸爸媽媽都會無條件的愛他包容他接納他。就象一本經典的兒童繪本《我愛你》裡媽媽和孩子的對話一樣,…'如果我把你的東西弄壞,你還會愛我嗎?''我會生氣,但是我還是愛你'…。有一些父母,一旦孩子不聽自己的,就大聲的喝叱或嘮叨,長時間下去,孩子的這種順從和壓抑必然會在青春期顯現出來。

第二,允許和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和不同。

網上曾經流行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很冷'。雖然只是一個段子笑話,卻不同程度映射了父母和孩子的代溝,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每年冬天,我媽總會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女兒穿秋褲,甚至為此大動肝火。我笑著解釋,首先,她的感官系統沒有失靈,不加衣服,說明她沒有感覺到冷;其次,她不是一株植物,如果她覺得冷,她完全有能力自己加衣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你只是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並陪他走一程的人,他不屬於任何人,所以,如果他和你不同,那麼,請尊重這種不同。再說,有那個父母就敢說自己的堅持就一定是對的,我在寫給女兒十歲生日寄語裡說,'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面對著你摸索前行,不斷修正自己。但源於對你的愛,讓我有信心努力作一個好媽媽'。

第三,在孩子自主權內給出合理化建議。

在一個有風的雨天,女兒要穿她最喜歡的蕾絲裙,勸說無果,我在她包裡塞件外套就出門了,果然被凍得瑟瑟發抖,我得意地望著她說:“今天我的決定是正確的”。並拿出外套給她穿上。孩子做了錯誤的決定,一定要讓他承受這個決定的後果。如果他聽你的話,不是因為怕你生氣,而是覺得你是對的。所以,在孩子的自主權內給出合理化建議,在他需要你時,給他支撐,在他羽翼豐滿時,適時離開。

我是鴻翼君,三個女兒的媽媽,如果你對雙胞胎孩子需要分享心得,歡迎關注,不吝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