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那坡縣自古山石眾多,田地十分稀少,但貧瘠的環境並不能阻擋那坡人開荒拓土的決心。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1965年,在廣西南寧召開的會議中,毛澤東主席對睦邊縣那坡合作社畝產糧400千克的成績表揚道:“還是那坡好。”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1965年,睦邊縣正式更名為那坡縣。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感馱巖地下暗藏古文化遺址


坐落在那坡縣北部的一處巖洞,名為感馱巖。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歷代文人墨客遊覽至感馱巖時,紛紛有感於它的宏大壯闊而作詩題詞。感馱巖一帶的地勢平坦開闊,巖體雄奇峻峭,堪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1958年,當地農民在感馱巖附近挖取巖泥充作肥料時,挖出了大量的碎石雜物。隨後,考古人員從這些碎石中發現了許多石具、陶器和鐵器等文物,經鑑定,他們推斷,感馱巖的地下隱藏著一處古文化遺址。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感馱巖遺址出土的文物,橫跨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文化早期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填補了廣西史前文化的空白,2006年,感馱巖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黑衣壯:那坡縣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相傳,明朝時期,壯族首領儂老發在抵禦外族入侵時身負重傷,摔倒在一片樹林裡。他隨手摘了一些野生藍靛草敷在傷口上,沒想到,傷口竟很快癒合。儂老發再次率領族人奮力搏殺,最終擊退了入侵者,他的部族得以轉危為安。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這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鬥中,正是藍靛草保護了儂老發的生命,進而挽救了整個族群的命運。此後,這裡的壯族先民一直將藍靛草視為逢凶化吉的神物,並演化為用藍靛草染制黑色服飾的傳統。在那坡繁衍生息的這支壯族族群,因全身黑衣裝扮,被人們稱為“黑衣壯”。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粽子,是黑衣壯用來待客的重要食物,他們用黑芝麻稈燒水、將糯米染黑,再包成粽子,以此來接待尊貴的客人。在重要的節日裡,黑衣壯總是以黑色作為最高禮儀,表達最真摯的敬意。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2017年,那坡縣政府首次修建了黑衣壯古村落微縮景觀,將黑衣壯族群的文化,完整地呈現在廣西邊疆民族博物館;曾經的吞力屯,現如今已經改建為黑衣壯風情園,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山歌悠揚 傳情達意


自古以來,壯族先民們就有著以歌為樂的傳統,黑衣壯更是一個嗜歌如命的族群,對他們而言,若是沒有山歌,生活便失去了幾分色彩。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黑衣壯生性浪漫,他們在談情說愛時以歌為媒,婚禮時以歌祝賀,勞動時以歌聚力,苦難時以歌抒懷,婉轉的歌聲裡,凝聚了壯家人祖祖輩輩的情感與智慧。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20世紀60年代,一首名為《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民歌傳唱在中國大江南北,人們紛紛被它的高亢嘹亮所折服,這首經典民歌的唱腔,便是那坡壯族山歌中獨具特色的過山腔。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那坡壯族山歌有著數十種唱腔,但均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二十多年來,羅景超遍訪鄉間收集歌謠,並參與編寫出一套壯族民歌歌本,他希望下一代也能感受到到山歌的魅力與價值。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羅景超的努力下,那坡縣政府成立了一支名為尼的呀的山歌合唱團,在第三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尼的呀合唱團將那坡壯族山歌唱到了世界的舞臺。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2006年,那坡壯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羅景超是其代表性傳承人。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弄平炮臺歷經滄桑


弄平炮臺坐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頂峰,與越南邊境的直線距離不到二百米。炮臺的牆壁、頂拱和護牆全部採用大塊方石構築而成。弄平炮臺,保衛著祖國的邊疆,生活在邊關的軍民百姓,無不將這座歷經滄桑的建築視如珍寶。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曾經的弄平炮臺,現如今已成為弄平國防民兵哨所,今年四十歲的農宏義是哨所所長,他手下的哨兵,每隔1小時,就要登上炮臺頂端,按時觀察轄區動向。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今天的弄平哨所和不遠處的界碑,猶如守護邊境的無言衛士,它們時刻提醒著哨兵們,要牢記保家衛國的使命,也向世人訴說著和平的來之不易。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傳統服飾 煥發新生


千百年來,這裡的壯族婦女繼承並探索出了一整套以織、繡、染為主的特色服飾文化。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2018年,那坡壯族服飾製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趙美英是其代表性傳承人。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同年,那坡縣政府在百都鄉成立了非遺傳承基地,趙美英每天都會親自在這裡為學生們講授壯族服飾的製作技巧,細心、專心是她對徒弟的要求,只有投入地學習,才能領悟到技藝的精髓。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為了讓人們再次接受壯族服飾,趙美英開始對傳統服裝進行改良和創新。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圓領渡邊衫,彩繡花肚兜,改良後的壯族服飾,既不失傳統,又有著新時代的美感,在那坡縣,這樣的改良已經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在那坡縣,掀起了壯族服飾文化的新潮流。


曾經的地瘠民貧早已成為歷史的印記,今天,那坡人正積極地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他們在崇山峻嶺間,綻放出中國西南邊陲的一縷燦爛霞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