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山東古為齊魯之地,13世紀蒙古人入主中原,首先經略的地區就包括山東、河南、河北等。元朝時期,山東歸中書省管轄。解放後,山東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山東省蒙古族人口23743人。蒙古聖主成吉思汗當年邀請山東全真道教掌門人丘處機(1148 ~ 1227年)遠赴西域探討天下大事,兩人建立了密切的個人關係,因此被成吉思汗所敬重。元世祖忽必烈時,追封其為 “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朝時期,大量蒙古軍士和官員移住山東,因此蒙古人和山東結下了不解之緣。


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目前,山東的蒙古族同胞分三支:一是臨淄區劉營蒙古村,系山東省乃至華東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二是 牟平區姜格莊鎮北頭村“都”姓蒙古族。三是山東省鄄城縣梁屯鄉蘇老家村蘇氏蒙古族。

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臨淄區劉營蒙古村,座落於淄河東岸,系我省乃至華東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其歷史淵源由來已久。
  宋末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征戰中,派遣軍隊到中原各地駐防。有個名曰五公的蒙古軍鎮撫,駐守在齊國故都臨淄附近,他同漢族姑娘結婚,生兒育女,沒有再回大草原,並世代在此居住,歷時600餘年,逐步形成了臨淄劉家營蒙古村。現在,該村共有人口1079人,其中蒙古族844人。
  在中華歷史的長河裡,臨淄劉家營蒙古村伴著時代的風雨,演繹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這些“斡羅那歹”人的後裔們,用自己的血和淚,書寫了一部令人回味無窮的臨淄蒙古族青史。

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關於斡羅那歹人的歷史淵源,據《元朝秘史》記載:這是一個古老的蒙古氏族。從傳說的蒙古族開始,到18代時,有個名叫抄真斡兒帖該的,生有六子,長子叫斡羅納兒。後來,斡羅納兒的子孫即以斡羅納兒為姓氏,也叫斡羅那兒臺,即後來的斡羅那歹。這是個活躍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遊牧部落。成吉思汗在創業建國時,斡羅那歹氏族中不少人都立了戰功。元朝建立後,斡羅那歹氏族的蒙古軍役,隨軍隊到山東駐防,有的則派駐到臨淄,五公便是其中的一個。公元1262年,(元世族中統三年)漢族將官李叛元,他指揮軍隊到處捕殺蒙古駐軍,益都城被李攻戰,後人據濟南,這就是劉家營村元朝墓碑上說的“李侯兵革”。李叛元時,臨淄蒙古駐軍毫無準備,結果五公等蒙古軍投因寡不敵眾,被李軍隊俘虜。當時,李兵命五公跪下,五公日:“我上為國家出力,豈能跪汝乎。李兵大怒,揮刀欲擊其脛,五公最終沒有屈服。李見狀,念其勇而忠孝,喝令刀下留人;五公刀下餘生,遂趁亂設法逃回自己的兵營。李入居濟南後,被蒙古軍捕殺在大明湖內。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朝為進駐中原的蒙古兵,每軍下令撥賜草場地七頃,以飼馬練兵。這時,五公已是資深軍士,並在當地擇偶娶一個漢族的百姓姑娘為妻。婚後,夫妻和睦相處,漢族妻子一連為他生了四個兒子,分別名曰:捏可羅、艾也赤、僧住、忽都。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五公因忠於職守,勤於公務,累有功勳,被耀升為駐軍鎮撫。並老死於任上。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朝結束,明朝建立。

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時過境遷,斗轉星移,世事滄桑。五公的後世在漢族聚居地區終於頑強地生存下來。五公居住的蒙古包,演變為幾間茅舍;後來,演變為一個蒙古族村落。初名留下營,後稱劉下營,清末改稱劉家營。五公的後代子孫,前五世為蒙古族姓氏,此時為元朝中期和末期。到第六世時,已是明朝初年,為避免受歧視和迫害,五公後代們以留下營的“留”字的諧音,全村改姓劉,自此直至今天。

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全國解放後,劉營村的蒙古族獲得了新生,他們和當地漢族一樣,在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大踏步地度過了土地改革,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等歷史時期。
1964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根據這次人口普查的要求,其中一項要填寫民族成份,此時,劉營村的蒙古族,已度過元、明、清、民國、新中國五個朝代,現在普查人口,依然登記“漢族”呢?還是填寫“蒙古族”。幾個輩份較高的蒙古族老人,深感責任重大,他們同黨支部書記劉相仁商議之後,決定恢復歷史真面目,填寫“蒙古族”。就這樣,劉營村的全體蒙古族同胞,在這次人口普查中,都鄭重地填寫了“蒙古族”。

山東省臨淄市劉營村劉姓蒙古人後裔

正當他們積極向政府反映劉營村蒙古族的歷史淵源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劉營村恢復蒙古族成份的事兒,便被擱置下來。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強調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經濟。劉營村劉順昌、劉炳坤、劉炳符、劉炳林等幾個輩份較高的蒙古族老人又商議起恢復民族成份之事,經支部村委同意後,逐級作了反映。1980年,經民族工作部門考察論證後,山東省人民政府專門下達了恢復劉營村蒙古族村民本民族的文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