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官次長是什麼級別的官?

15900030


這是一個聽著不起眼,其實級別和權力非常之大的職務。在二戰日本軍隊的野戰部隊中,是沒有“次長“這一軍職的,它存在的地方只有兩個最高軍令機關: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分別稱為“參謀次長”和“軍令部次長”。



(參謀總長載仁親王)

二戰日軍的軍政和軍令是分開的兩個系統,先說陸軍,它的軍政最高機關是“陸軍省”,頭目是陸軍大臣(陸相),二把手叫“陸軍次官”。陸軍省主掌軍隊的編制、番號、人事、裝備等日常工作,平常牛皮哄哄的,但它唯一不具備的權力是:作戰指揮權。

打仗的事歸誰說了算呢?參謀本部,它與“總參謀部”其實是同義詞,司掌日本陸軍的戰略規劃、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指揮,直接領導野戰部隊的各級參謀長、參謀。因此,在和平時期陸軍省比較重要,一旦進入戰時狀態,參謀本部才是日本陸軍的大腦中樞,擁有對部隊的統帥和指揮權。



(參謀次長衫山元)

參謀本部的頭目是“總長”,二把手就是“次長”,之所以“參謀次長”擁有非常大的權力,與日本皇室對軍隊的控制密切相關,為了體現天皇對陸海軍的“統率權”,從昭和時代起,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通常由皇族擔任,比如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參謀總長是閒院宮載仁親王、軍令部長是伏見宮博恭親王。

但這些親王大多是裕仁天皇的叔叔輩,不僅老邁而且高高在上,並不經常處理部內具體業務,因此這兩個軍令最高機構的實際負責人,其實是“次長”。1936年的參謀次長是人稱“傻瓜元”的杉山元中將,1937年是今井清中將,都是侵華戰爭的實際策劃者。

(山下奉文陪同參謀總長杉山元)

以杉山元為例,這個侵華戰爭的元兇之一,“九一八事變”時就是參謀次長,是日本軍部支持關東軍軍事冒險的重要人物,1937年初轉任陸軍大臣,次年晉升大將軍銜。1940年終於接替已經糊塗了的載仁親王,出任參謀總長,成為日本陸軍的實際指揮者,最後晉升元帥。

由此可見“次長”這個職務的重要性。一般來說,能夠出任參謀次長,意味著某位將領已躋身戰爭最高決策層,地位要高於同樣是中將的“陸軍省次官”。我們熟悉的侵華日軍重要將領多田駿、冢田攻都擔任過參謀次長這一職務,它是昭和軍閥夢寐以求的重要位置,外放出去,最少是軍或者方面軍的司令官。



(閒院宮載仁親王)

日本在組織“戰時大本營”時,既有“陸主海從”的原則,也同時以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為主,因此陸軍參謀本部地位最高,總長之下的次長自然地位顯赫。日本投降時,代表日本軍隊投降的是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而並非陸軍大臣,就說明了侵略戰爭時期,參謀本部才是最具權力的軍隊機構。

在這兩大軍令機構之下,其它各二級部和日軍的各級司令部是沒有“次長”職務設置的,在各級司令官(軍事主官)、參謀長之外,一般有個“附”的存在,但是它不代表副職或者二把手,而只是助手的含義,與“次長”的權限不可同日而語,比如“作戰部附”、“司令部附”等等。

(陸軍大臣杉山元)


度度狼gg


所謂“次長”應該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各部部長的副職(副部長),輔助部長處理部務。在中國臺灣地區使用較普遍,另中國媒體在稱呼日本部長的副職時,也用“次長”。

  在很多日韓企業單位,次長是一個管理職務,英文:Deputy Manager / Assistant Manager / Vice-Chief,是介於課長(或主任)以上,部長(部門經理)以下的一個管理職務。

日本軍隊裡沒有次長稱呼吧,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制 中佐 少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