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略後故宮文物曾計劃南遷,可魯迅胡適等人為何要反對?


九一八事件爆發後,社會上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於是便有了故宮文物南遷的計劃。

1932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向政府提出了提議,隨後關於此事的議會緊急被召開,結果贊成和反對的票數居然基本持平。

日軍侵略後故宮文物曾計劃南遷,可魯迅胡適等人為何要反對?

反對者的理由是,東三省淪陷,整個華北地區局勢動盪不安,北平是華北乃至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名城,此時如果將文物運出,給人的感覺就是要棄城逃跑,會動搖軍心,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不利於全民抗戰。而且都國難當頭了,難道人民和領土不比這些個文物重要?

而贊成者卻認為,國土丟了還有收回的那一天,可文物被毀了就是永遠不存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損失是無法估量的,自己會成為千古罪人的。圓明園被燒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隨後,議題的內容被傳到了社會上,更是激起了更大的浪花。

日軍侵略後故宮文物曾計劃南遷,可魯迅胡適等人為何要反對?

當時北平的社會各界人士包括普通百姓,大部分都還是反對態度的。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他們是怕自己被政府給拋棄了,所以希望能取消文物南遷的計劃,橫下心來,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與敵人鬥爭到底。

這其中就有魯迅和胡適等人。

魯迅針對此事還專門做了一首詩以此來諷刺,“闊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魯迅的這個觀點有點過於偏激了。

日軍侵略後故宮文物曾計劃南遷,可魯迅胡適等人為何要反對?

至於胡適反對的理由倒有幾分道理,他認為:一來,在國際友人的監督下,未必有人敢去破壞這些文物;二來,故宮文物數量巨大,南遷不是一件小事,萬一出個意外誰來擔這個責任?三來,當時的南京和上海都沒有合適的地方存放如此海量的文物,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舉妄動。

但這第一點不咋地,日軍是侵略者啊,是強盜啊,還指望他們能在所謂的“國際友人”的監督下行事?

反正當時整個社會上反對文物南遷的口號絕對是一潮高過一潮,最後大家都紛紛上街遊行抗議,甚至還有人恐嚇說,如果政府真要這麼做,那他們就要在各個交通要道上裝炸藥,管你文物還是押送人員,讓你們全都去見閻王。

日軍侵略後故宮文物曾計劃南遷,可魯迅胡適等人為何要反對?

後來,高層又召開了一次會議研究當前形勢下該如何保護故宮文物的辦法,最終會議通過了三項決議,可第一項就讓人哭笑不得:“各委員簽字,呈請中央拍賣故宮古物,購飛機500架。”

拍賣文物,也虧他們想得出來。

易培基急得實在束手無策,最後只好請張學良出面幫忙,最終拍賣文物這一論調才被壓了下去。

一年之後,日軍進入了山海關,局勢日益惡化起來,政府反覆權衡其中的利弊,最終還是拍板決定了文物南遷的計劃,隨後公開表態說:

故宮文物是我們數千年來的文化結晶,被毀一件就少一件。人民留在北平可以協助政府抵禦日寇,可文物留下來就只有被掠奪被毀滅的可能性。國家亡了還有復國之日,可文化一旦亡了,那就是真的亡了,無法補救。

日軍侵略後故宮文物曾計劃南遷,可魯迅胡適等人為何要反對?

就這樣,文物南遷工作才得以順利展開,大量的文物被分批南遷到了上海,之後南京,成都,最後有部分留在了臺北。

但不管怎麼說,此次文物南遷最終還是得以實現了,否則的話損失怕真是無法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