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宋权:大明骨大清肉


归德宋权:大明骨大清肉

历史上有“三苏”、“三曹”,其辉光照亮的不止是中国文坛,还有中国政坛。归德有“三宋”、“三侯”,其文学虽不如前者声名显赫,但在中国政坛上,其“清名”却不输于他们。“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自古,归德古城就是一块风土吉壤,由其养育出来的古城人物,其精神力量和人文厚度,终将与古城一起,在擦亮自己的同时,擦亮世界的眼睛。

归德“三宋”指宋纁、宋权、宋荦,在明清政坛上,他们均是举足轻重的朝臣。宋权是明天启五年进土,是大明的贤臣。在李自成与清军的双重钳制下,崇祯帝吊死万寿山,一时,千千万万的大明遗臣均面临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以及如何生、如何死的艰难抉择。历史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段朝代更迭,而是从混乱到有序的帝制嬗变中,大明遗臣大多数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大明骨,大清肉”。这其中就有宋权。

宋权《清史稿》中有传,大概900字不到,倒是有650多字是写他顺治元年的事情。他请求清兵减税赋、宽兵役、慰农耕,力荐武将文臣,为大清殚精竭虑。

从明朝巡抚摇身一变为大清大学士,大清宰辅,这就是宋权在这场历史演变中的华丽转身,这样的转身多少带点传奇色彩。不过,大丈夫一屈一伸之间,骨头的硬朗始终是其人生演绎中一脉贯之的动人情节。

大明骨:宁舍官位不舍官道

宋权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字元平,另字雨恭,商丘归德府人。28岁中大明进士,之后誓死追随大明王朝。

宋权为人朴直,为官刚正。早在他任阳曲县令时,不少朝臣畏惧魏忠贤的淫威,争请为他建立生祠。唯有宋权,不仅看不过,坚决拒绝,而且多次犯颜上书,要求明熹宗朱由校出面废止。这让一向宠信魏忠贤的熹宗皇帝大发雷霆,随即命人拿魏忠贤回京问罪。不料局面急转直下,没过两天,熹宗皇帝驾崩。眼看朝野动荡,阉党霸道。好在继帝位的崇祯登帝之前,就志在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帝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然后下令治罪,命其自缢而死。铲除魏忠贤集团后,崇祯帝对忠于大明帝国的朝臣颇为器重,尤其对在魏忠贤事件中“宁舍官位不舍官道”的宋权,更是另眼高看,擢他连连升官。

宋权是大明遗臣,在他骨子里,逼死崇祯帝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才是敌,而借来助其剿灭敌人的清军就是友。为旧主复了仇,他的官场人生就可以圆满了,就可以问心无愧地归隐乡野了。他没想做大明的逆臣,也不曾想做下一朝的“二臣”。然而,他的官运似乎不完全由他掌控。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皇帝朱由检吊死万寿山,明朝彻底灭亡。接着,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东至山海关,捉拿各地旧官员。时任顺天巡抚驻守遵化刚刚19天的宋权,为确保遵化百姓安全,全力抵抗。无奈农民起义军来势迅猛,宣化府唐珏冒死突围到山海关借兵。清军不仅优侍唐珏,并夸赞宋权等仗义复仇之美德,敬佩之至。数日之后,清军占领北京城,李自成率农民军奔赴陕西关中一带。遵化安然无恙。此时的宋权松了口气说:“对于崇祯故主之仇已报,我的事情完毕了,也该归田啦!”事实是,大清朝廷不允,仍然下诏书令宋权继续担任顺天巡抚之职。

宋权在明朝为官近20年,对明崇祯皇帝忠心耿耿,且素以清廉忠孝、正直敢言而闻名。史载:“公为人清慎仁厚,事亲孝,为吏廉而慈。在朝廷慷慨遇事敢言……”清太宗破昌平时,听到身旁有人朗诵宋权的奏稿,被其文辞和见识所打动,大声感叹道:“中原若行此,岂不常有太平乎!”马上命人抄录下来,以备浏览。

大清肉:为官之道即民道

作为明朝顺天巡抚,宋权留守北京近郊密云。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挥师入京。在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清廷厚葬崇祯。当时,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宋权召集将士,登高而呼:“我封疆臣,国亡无所属,复故主仇者,即吾主也。”他当机立断,将所辖4路21州县归降清廷,并面见多尔衮要求解甲归田。理由是:“主仇复,臣事毕矣。”多尔衮见宋权仪表不俗,举手投足之间颇有一股气势,一口回绝了他的请求,仍然命他但任巡抚。不料宋权提出三项条件,声称若不答应,决不赴任。多尔衮越发觉得宋权绝非等闲之辈,爱才之心迫使他放下身份,虚心问询。

宋权的三项条件是他献给大清帝国的《治平三策》。这第一策就是要求敕议崇祯皇帝的庙号。宋权认为,崇祯登基十七年,宵衣旰食,勤于政务,声色玩好一无所嗜。不幸有君无臣,酿成大乱。幸逢清廷圣主挥师入关,歼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了仇,而且予以祭葬。“倘敕下廷臣议定庙号,以光万世,天下咸颂大圣人之仁至义尽,四海可传檄而定。”

第二策要求废除明朝的苛捐杂税。宋权指出,明朝军需浩繁,田赋加派不断增多,有所谓“辽饷”、“剿饷”、“练饷”之分。许多负责征税的官吏假公济私,从中加征“火耗”,明征之外有暗征,公派之外有私派,民困已极。他主张:“今请照万历初年《赋役全书》为正额,其余各项加增,悉予豁免,则百姓熙然乐业。”

第三策要求广泛起用有作为的汉族儒生、官吏,“广育贤才,以佐上理”,并力荐蓟辽总督王永吉、监军道方大猷、苏州道杨毓揖、南京礼部尚书朱继柞、户部侍郎叶廷桂,以及宝坻进士杜立德等11人出仕。

不想多尔衮爽快地接受了宋权的三项要求,而且仍命他驻守密云,抚治20多个州、县,兼理军务。不久又以遵化为军事要冲,命宋权移驻遵化。在此期间,宋权先后击杀、收降李自成农民军数千人。不久,丰润地区发生民变,宋权受命捕治,但成效甚微。宋权疏请革职处分,清廷却温旨慰留。顺治三年,宋权擢升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充任会试主考官。顺治六年,再度出任会试主考官,担任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官,诏加太子太保。

归德宋权:大明骨大清肉


宋权在清廷为官仅八年,这八年中居相位就有六年。为清官史虽短,但其忠心效力的精神一如既往,积极议政的风格丝毫未减。“公处满、汉间,持大体,不激不随,以济国事,上下倚之”。短短数语,足见其在调和满、汉之间矛盾、以求同心协力同襄国事上的臣子之心。

宋权为大清宰辅时,多次上疏呼吁革除明朝积弊,认为明朝自神宗、熹宗以来,“朝政情堕,铨法弊坏,奸并猾胥,上下其手,终于导致农民起义渐成燎原之势”。他疏陈祖军、民壮之害,言辞恳切:“明制祖传军籍,隶在营路;选取民壮,隶在州县。身故则勾子孙,子孙绝则勾宗族,宗族尽则勾戚属,流离逃窜,乱由此阶。”宋权认为应该废除这种侵害民生、繁琐不堪的制度。

常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在宋权看来,无论为大明还是大清,无论为巡抚还是宰辅,他都只是个官。官守官道,而官道即是民道,在于安民,在于吏治,在于考绩,古法昭然。于是他多次上疏请定考核官吏政绩的律令,以三年为限。当时,有人私刻顺天巡抚官印,伪造咨文,阴谋陷害忠臣良吏。宋权迅速侦破此案,逮捕为首分子,并上疏提醒清廷,必须严明权限,以防大权旁落,小人得势,滋生流弊。

当初,清廷定鼎中原之后,颁行圈地令,把北京附近的土地以及明朝权贵的庄田,一律划为旗地。由于民田错杂其间,为确保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宋权斗胆上疏,严正指出:“农民甫种易授之田,庐舍无依,耕种未备,请特恩豁租三年,与民休息。”他还接连上疏,请求免除蓟州农民田租一年,免除密云荒地逃丁派征钱粮,将宝坻储仓中的粟谷赈济贫民,招徕百姓开垦荒地,暂免起征。宋权还特别注重军屯,建议大兴三协屯政,将18万余亩的农田分给驻防的士兵耕种,每人给40亩,充作五个月的军粮。

“归德老农”笑醉翁

一度,清廷对宋权的奏议十分重视,将其多数建议予以采纳。但宋权最后也因敢于直谏,难免急躁冒进而断送了自己的仕途。顺治七年,清延让群臣议论是否采用明制,派遣御史巡方。宋权力阻,而且上奏罢除诸巡方御史。顺治八年,宋权条陈时政时,又说应该恢复明制,设立巡按。这样的弹奏失误给宋权的政敌创造了攻击他的口实。

归德宋权:大明骨大清肉


此后便有给事中陈调元、王廷谏等人联名上书弹劾宋权,指责他不揣圣意,前后自相矛盾。并且追劾宋权母丧未除,便入闱主试。此时,吏部大臣也多认为宋权年老多病,应该辞官回乡。这才有清廷下诏命宋权退休一说。

由此,宋权回到商丘归德府的家,归隐乡野的他自号“归德老农”,常与挚友故人对酒当歌、吟诗作赋。据说宋权酒量惊人,每饮必一醉方休。有人劝他饮酒须有节制,宋权笑着说:“若知我耶?吾母逝,吾事毕矣。”言罢,狂饮如故。一年之后,即顺治九年,宋权病逝,享年55岁。

宋权一生为官清廉,家无储蓄,儿子宋荦变卖田产以葬。当时,礼部大臣上奏朝廷,称宋权被劾致仕,应减祭葬之半。顺治皇帝摇头否决,指出宋权本无大过,在清军入关之初,诛杀李自成农民军,率众首先投诚,功不可没,特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赐祭葬如例,谥文康。

宋权作为明朝高官,忠心耿耿,清廉忠孝,正直敢言。作为清朝宰辅,为满清王朝收揽民心,助其定鼎中原,忠心可鉴。由此,记者在思考宋权的时候,还是觉得用“大明骨大清肉”界定宋权再透彻不过。他追随大明王朝,是一种骨子里的追随。他忠于大清帝国,是一种面子上的忠于。但这种做在面子上的文章不是没有底线的,底线就是心怀人民。(班琳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