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

在小編即將被工作這個大胖子壓倒之際,

終於有了點喘氣兒的空間,

仔仔細細地想了想,

每天的生活,

都彷彿是一層不變的,

每天早上,

就開始了三連催,

快起床、快洗臉、快吃飯!

孩子們也都有著自己的節奏!

慢慢吞吞地起床,

悠哉遊哉地吃飯、換衣服......

眼看著上學就要遲到,

他們還是悠然自得。

家長不停的在催促,

“快點快點!”

可是孩子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這時候,

家長千萬不要抓狂啊!

孩子,你慢慢來!

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著:

孩子,你慢慢來!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

家長為什麼會認為孩子很磨蹭呢?為什麼總是不停的催促孩子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打亂了自己現有的節奏,家長的角度裡,從一早起床到出門,孩子只需要打理好自己和吃營養的早餐,而家長則需要變成腳踩風火輪的超人,把自己收拾好了之後,還要“收拾”孩子!

書包整理好了嗎?沒有。——快點!

作業帶上了嗎?沒有。——快點!

校服穿好了嗎?沒有。——快點!

孩子的節奏就這樣被急躁的家長打亂了。

孩子,你慢慢來!

小編的弟弟每天洗漱的時候都慢騰騰的,不催個七八分鐘是不會動的,不是看電視的時候非要把精彩的部分看完,就是把手裡正開局的遊戲結束。

小編媽媽總是很抓狂,一開始會溫柔的催促弟弟去洗漱,催了兩遍之後,立馬變成河東獅吼,弟弟這時就很委屈的蹬蹬蹬蹬跑去洗漱了。

家長和孩子的思想,行為習慣以及生活節奏都是很不同的,對孩子而言,他們認為最舒服和最自然的節奏就是自己的節奏。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害。

孩子,你慢慢來!

其實大人們總是下意識的忽視了孩子的節奏,認為我們是一個家庭的,是一體的,所以我們的生活節奏應該是相同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在現在的大社會環境下,家長看到的可能只有競爭,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是玩樂,方方面面都充滿著競爭,家長的催促,導致了孩子對自己生活節奏的質疑,會懷疑是否是自己出現了問題,然後逐漸地認同家長的節奏;嚴重的會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越來越磨蹭,越來越拖沓!

孩子的節奏經常被打斷的話,會煩躁,會沒有耐性,也會反應更加遲緩,產生依賴心理。不管是哪種,都是對孩子不好的,甚至會讓孩子覺得沒有什麼是感興趣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漫長又神聖的過程,所以,親愛的家長,請讓孩子慢慢來,這正反映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家長們不要急切,不要暴躁,不要抓狂,孩子們會很累,很不知所措!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

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你有權主宰自己的思想。

花朵慢慢的盛開,

果實慢慢的成熟,

而你慢慢的成長!

來源:麥萊恩教育(mylion-ed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