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最近發生的兩件事讓我感觸頗深,

其中一個是臺灣李靜曄博士的育兒講座,

另一個是“福原愛退役”又重新提起了,

一部用了24年拍攝,豆瓣評分9.0的紀錄片

《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在聽李老師的講座時,

有一處細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在家長互動環節,

有家長提問說,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李老師當時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而是請小朋友們不要再纏著爸爸媽媽,

跟著工作人員到大約二十米外的

臨時遊樂場去玩,

同時在回答問題時,

特意沒有使用麥克風。

直接走到臺口,與家長零距離溝通。

她解釋說,這是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

去討論孩子的問題。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那麼,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

當著孩子的面,

有沒有過爭論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

有沒有過因為一些家庭瑣事吵得不可開交?

有沒有過因為孩子而彼此埋怨過家庭成員?

也許,當我們在想盡一切辦法,

想要把最好的東西都帶給孩子的時候。

我們平時不經意的一些小習慣和小動作,

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卻又不易察覺的影響。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隨著福原愛退役上了熱搜,

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

翻出了一部,

2017年由日本富士電視臺,

長達24年的跟蹤拍攝。

從3000盤錄像帶素材中剪輯製作,

記錄了福原愛從4歲到28歲的,

全部成長曆程紀錄片

《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

我突然覺得在教育孩子上面,

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要向

福原愛的媽媽福原千代學習。

學習的同時,也應當反思。

究竟我們要給與孩子怎樣的愛,

才能陪伴他(她)們走得更遠?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福原愛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時才4歲

那時候她的發球姿勢還不是特別正確,

也因此輸掉了比賽。

普通家長會怎麼說呢?

“誰讓平常你自己不注意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失誤的時候都說過這句話吧

但是小愛的媽媽並沒有,

她只是跟孩子說不要哭,然後告訴她不要緊張,只要把手張開打球就好了。

還跟小愛說:“讓對手得分你會更加難過對不對,總之就算不行,沒關係試試看。”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同樣,鏡頭還記錄到了另外一個,

輸掉比賽的小男孩。

面對這個孩子的眼淚,家長推了孩子

一把說:“人家都看著呢還哭,真不敢相信。”

“自己不好好練習有什麼辦法。”

“去打球,去。”

“人家等著呢,等你呢,聽見沒。”

受到媽媽鼓勵的小愛雖然依舊再哭,

但還是堅定地回到了賽場。

而這個小男孩只能在賽場邊,

接受來自長輩的責怪,

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向球檯。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們這一代父母,開始強調“自我”

喜歡宣揚的是“為自己而活”

和“做最好的自己”

有了孩子以後,自然就更重視

孩子天性的發展。

不想他的童年過得和我們一樣壓抑

希望他能不受束縛地,

充分釋放出自己的潛能,

活得灑脫而精彩。

講真,在看福原愛成長經歷時

我也在想“這麼小的孩子就要

這麼辛苦地訓練,好可憐啊”

也有彈幕說“愛醬雖然優秀,

可她的童年只有兵乓球,是不快樂的”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

保護孩子天性的重要性。

開始堅持“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

這是非常可喜的趨勢,

但是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

我們是否矯枉過正,錯把放縱當做呵護?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28歲的福原愛面對鏡頭問出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當初選中了我呢?”

導演在紀錄片中給出了讓他們

堅持拍攝的最重要的原因。

是在他們第一次取材的8個月後,

已經5歲的小愛參加小學生集訓,

一起訓練的小學生對小愛非常好奇。

所以大家都在旁邊看她打球,

因為大家的目光,小愛沒有辦法集中打球,

訓練也非常不順利,於是就難過地哭了起來。

面對在乒乓球檯前哭泣不斷的孩子,

家長是否能堅持下去?孩子是否能堅持下去?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愛,決定孩子的未來!

小愛抱住媽媽的腿

哭著說:“別不練了!”

媽媽溫柔且堅定地說

“媽媽沒有不練,不練的是小愛。”

這就是好的教育,

家長有家長的堅持,

也能把這種堅持教給孩子。

“有的時候,一局遊戲的勝負從開始就能看出來。”

孩子的一生,有時候也是這樣。

話說,我也該跟媳婦打個電話

如果晚上兒子不好好做作業,

我們也要堅持“男女混合雙打”。

麥萊恩教育:(mylion-ed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