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苦书生为“金榜题名”,不惜被火活活烧死,其原因令人动容

作为穷苦大众中的一员,长辈常常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读书是升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知识的高度决定自己的高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现今如此方便的交通和良好的教育体系下我们尚且如此,而在古代交通不便,教育体系落后的万千穷苦书生是如何通过自身来改变命运的?

古代穷苦书生为“金榜题名”,不惜被火活活烧死,其原因令人动容

隋朝之前当官是不用考试的,全由上级官员考察人品修为,然后推荐上去就行,这种制度就叫察举,作为地主家的傻儿子这种制度下当然是最开心的,于是就有了买官卖官的现象,到了隋朝以后,尝试通过考试来当官,穷苦求生只要有学问,一样可以有机会在朝为官,于是就出现了科举,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始实行,唐朝开始正式完善科举。科举的意义在于,给了千千万万穷苦书生为了出人头地,实现经邦济世的机会,给国家的各个阶层带来巨大的希望。在唐朝科举主要考的是诗词歌赋,于是书生们就开始研究,这也就有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唐诗兴盛的原因。

古代穷苦书生为“金榜题名”,不惜被火活活烧死,其原因令人动容

到了宋朝,宋朝的科举基本与唐朝相同,分别有常科,制科,武科,相比之下,宋朝更注重于文科,进士一等上基本都可以官制宰相,于是就有了“重文轻武”的观念,这也间接的导致宋朝财力繁荣昌盛,而军事方面落后。到了英宗治平三年(1063年),诏礼部三岁一贡举,至此科举制度从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届,沿用至今。

古代穷苦书生为“金榜题名”,不惜被火活活烧死,其原因令人动容

明清两朝是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最为严格,最为完善的时期,形成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选拔制度。其中院试,乡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一次分三场,一场分三天,共九天,第一场为期三天,考的是四书五经,要求在三天内写好四篇八股文,第二场为期三天,考的是文采,一篇政治论文,五篇判词,第三场为期三天,考策论(时政)五篇论文,就是给你个历史案例,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事。

古代穷苦书生为“金榜题名”,不惜被火活活烧死,其原因令人动容

明清两朝的穷苦书生参加科举考试,除了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外,在考试的考场那九天也算是一道生死难题。如此艰难的条件,不少身体欠佳的穷苦书生命丧考场的不在少数。

古代穷苦书生为“金榜题名”,不惜被火活活烧死,其原因令人动容

明朝天顺年(1463年),顺天府考场着火,在考场考试的二百多人中,当场烧死的考生就达九十多人,其原因既然是考生不敢离开考场,因为出了那个考试的房间就算弃权放弃考试,结果导致九十多位书生既被活活烧死。1910年12月,南京,江南考场的号舍里,一场乡试正式开考,由于这场乡试正好赶在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几十位体弱多病的穷苦书生,既然被活活冻死。

即使你抗住了这夺命九天,要想功成身就,谈何容易,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金榜题名,而那些大多数,熬了几十年,到头来不过是“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