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祕密

《道德經》第一章,老子提出了兩個關鍵的“名”,“無”和“有”,並說此二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由此可知,“無”和“有”是我們領悟大道的一把關鍵的鑰匙。今天,我們接著說《道德經》第二章,揭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

0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先給出我的釋義。

天下的人都知道將認為是美的稱之為美,於是也就分出了醜;
都知道將認為是善的稱之為善,於是也就分出了不善。
所以呢,有和無是相伴而生的,定義了無,也就產生了有;
難和易產生於對行事是否易成的對比;
長和短產生於形狀的對比;
高與下產生於擁有多寡的對比(地位);
音和聲產生於聲音和諧的對比;
前和後產生於時間(或位置)先後的對照。


因此呢,聖人處於無為的境界來行事,不以立言來教化眾生。
讓萬物興起而不加以干預;
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
竭力作為而不自恃已能;
大功已成而不居為己功;
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也不會失去。

第二章主要說什麼呢?表面上的意思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說人的分別心導致對立的產生,而聖人以無為治天下。這章前半部分說天下的人,後半部分說聖人,下面我們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分析。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

02

先說前半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開頭就說“天下皆知”,天下的人都知道。說明什麼?說明這是人的天性,不是不需要人教的,人天生就有分別心。美醜,善惡這等等,都由人的分別心自然產生。

老子這裡說“天下的人”,這是指常人,或者凡人,正與後面的聖人對應。常人是怎麼樣的呢,分別心,好惡心導致對立的產生。

《道德經》是說道的,老子其實說了很多道,其中就有“人之道”。關於道,老子說“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自己本來如此的意思。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道取法於萬物的本相。那麼,人之道即取法於人的天性,這部分內容所說也是“人之道”的一種體現。

關於“有無相生”。很多人喜歡將“有無相生”理解為“無中生有,有中生無”,這又是一種玄虛的理解,因為很多人喜歡將“無”理解為“道”,道生萬物,於是“無中生有”也是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我在對《道德經》第一章的解讀中,重點解讀了“無”和“有”就是兩個名字,有了“無”的定義,也就產生了“有”的定義。故而,有無相生,我的解釋為,有和無相伴而生。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

03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就說到了聖人。這裡有必要探究一下老子為什麼要說聖人。

先說何為聖人?

說聖人之前,先認識一下繁體的聖字,“”。來看定義。

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

也就是說,聖人是指“得道”的治國者。

那麼老子為什麼要說聖人呢?

大家有沒有想過,《道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治國之書。怎麼治國?事實上老子推崇的是“聖人治國”之道。若有具體所指,以老子生活的年代,當指堯舜。

《孟子·滕文公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

由此可以推測,老子生活在春秋時間戰火紛飛的亂世,心中嚮往堯舜時期聖人治國的盛世。

所以,這部分所說,就是聖人是如何治理國家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而天下人永記堯舜。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

04

本章所說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借鑑意義呢?

我們知道,天地之始為無,也就是說,天地萬物本相為無名無相。人活在世,卻需假借名相,但心中要明白,其本相為無。在此基礎上,更不要無端製造諸多對立,平添煩惱。用之,而不著之,生活自然平和而靜美。

要說聖人治國之道,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但如果參考一二用來治家,應也不失為治家良方。中國向來家國一體,如果家家以聖人之道治理,想來距離國之大同也就不遠了。以此作為一個遙遠的展望。

END

你有不同的理解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來討論。

------

我是灰藏道,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的我賬號:@灰藏道。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