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导语: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通常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二人同时是政敌关系。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没有和张仪正面打过交道。史说苏秦为合纵倡始者有待考证。

一、简介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二、历史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之战失败之后。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③,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①。"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惠施去魏相,是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②,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于是秦惠王愤而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③,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①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②的一次"合纵"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取代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③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④。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大败联军的韩、赵、魏3国军队,斩杀8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失败。

三、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齐楚联盟对秦是一种威胁,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然后向楚怀王许意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齐断交,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秦国不给,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消灭八万,俘主将屈匄以下七十余人。进而占领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楚怀王反击,又大败于蓝田,张仪的连横对秦的强大和以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有积极作用。

齐国也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邀请相会于秦,一直扣到死。

四、齐韩魏合纵攻秦和秦攻韩、魏

公元前298年,齐约韩、魏合纵攻秦,赵、宋与秦联合,但赵、宋没有帮助秦国,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

公元前294年,因齐孟尝君指使田甲劫王没有成功,逃到魏国为相。齐改变政策和秦、赵配合,想在秦赵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齐妥协后攻韩、魏。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消灭魏、韩联军24万。前294年、前291年,秦连续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五、苏秦合众攻秦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六、燕攻破齐国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宋偃王当政),势力大振,引起三晋和楚的不安,秦乘机约各国攻齐。

五国合纵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齐国70余城,齐闵王被楚军杀死。后来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乐毅,用骑劼,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军,恢复各国。但齐国受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打破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来源:古代诗词歌赋公众号

【荐读】战国历史事件:合纵连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