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近年來,各地在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今天,小編帶您走進雲南省昆明市東華路社區,看一看那裡的治理經驗。

視點 | 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上萬居民的無物業小區如何治理?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按照黨建引領、社區自治的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網格服務:老年人中午可以去“三塊三”食堂,五六年級的孩子傍晚有免費的四點半課堂……從而破解了老舊小區“居民不願繳費,物業不願接管”難題。

問題:幹部帶頭幹 居民一旁看 

  “找了五六家物業,來看了一圈就沒了下文。”東華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曉玲告訴記者,物業公司給錢都不幹的背後,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東華路社區“四多一難”問題——老齡人口多、流動人口多、低保人口多、問題訴求多、管理繳費難。

  物業公司不願管,社區不能沒人管。“要是咱們黨組織、居委會也不管,上萬戶居民怎麼辦?”楊曉玲說。

  沒人幹,那就自己幹。每逢昆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楊曉玲就和社區幹部一個院壩接著一個院壩清理垃圾。一件小事,深深觸動了楊曉玲——

  2008年10月,有戶居民將建築垃圾扔在院子裡,楊曉玲見狀勸他把垃圾直接倒進垃圾桶,沒想到居民不僅不配合,反而威脅楊曉玲:“我勸你趕緊把垃圾扔進垃圾桶,不然我給媒體爆料,到時候你們不僅得幹,還得趕緊幹!”

  “要不是到社區工作之初就承諾不主動辭職,真不想幹了!”含淚打掃完垃圾,想想自己每個月380元的生活補貼,楊曉玲滿腹委屈。

  情緒平復,楊曉玲陷入深思:為何總是“幹部埋頭幹,居民一旁看”?隨後發生的“拆煤棚”事件,讓楊曉玲找到了答案。

  為改善民生,昆明市政府2008年決定投資對東華路社區的93個院落進行改造。而要改造,就要拆掉院壩圍牆和群眾搭建了20多年的煤棚。

  “圍牆拆了,安全怎麼保證?”“煤棚家家戶戶都有,憑什麼只拆我的?”像往常一樣,楊曉玲聽到的還是一堆反對意見。

視點 | 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一籌莫展之際,楊曉玲決定先找幾戶老黨員出主意。出乎意料的是,幾位老黨員不僅出主意,還同意帶頭拆。社區決定先從一個老黨員集中的院壩開始試點,考慮到居民提出的安全問題,社區給單元樓裝了防盜門,還對樓棟外牆進行重新粉刷。除了裝防盜門每戶要出100元,其他花銷全由上級財政承擔。改造後的院落,少了圍牆和煤棚,多了綠樹花草的點綴,面貌煥然一新。於是陸續有居民走進居委會,詢問啥時候改造自己院壩。

  經過這兩件事,楊曉玲反思,社區管理難,難在居民不參與,“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才是解決老舊小區難管理問題的關鍵”。

破題:傾聽居民抱怨 網格管理發力

視點 | 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在不少社區,並非居委會不想讓居民參與,而是居民無心參與。“只有社區意願不行,挖掘群眾意願才行。”楊曉玲說,不管是“三塊三”食堂還是四點半課堂,社區的不少公益項目都源自群眾提議。

  群眾意願哪來?楊曉玲說:“多聽聽居民的抱怨。居民抱怨中心公園噪音擾民,我們就舉行聽證會,取消了中心公園廣場舞,代之以棋牌室;老人說菜市場太遠,我們就召集全體居民商定保留了‘家門口集市’;家長反映孩子放學早無人看管,社區就整合培訓機構資源,以無償、低償、有償等形式開展未成年人家庭作業輔導。”

  據瞭解,東華路社區設置了環境衛生、科教文體、扶貧幫困等5個“好鄰居議事廳”,由社工、樓棟長和熱心居民組成的成員負責蒐集群眾反饋的問題,經社區整理研究後,召開聽證會大家共同商議。

  建立議事平臺邁出了社區自治的第一步,但怎麼解決居民提出的問題?經探索,網格化管理是個合適的方式。

  東華路社區下轄132棟樓,282個單元樓。過去社區出錢僱人打掃樓道,樓棟長隔三差五反映打掃不及時。楊曉玲想,與其花錢僱外人,不如給樓棟長補助,讓他們自己負責衛生維護。

視點 | 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給自家打掃衛生還發錢,多好的事!”冬青裡7號院的樓棟長楊愛芳得知這一消息後,舉雙手贊成。她的話也代表了其他樓棟長的心聲。自打樓棟長接手後,不僅少了垃圾,連貼小廣告的也繞開了。

  嚐到了網格化管理的甜頭,東華路社區趁熱打鐵,把社區每年50塊錢的物業費收繳工作也交給樓棟長。楊曉玲介紹,老小區居民沒有交物業費的習慣,5000多戶居民一家家收繳物業費工作量巨大。下放給樓棟長後,果然收繳率提高了。

  “樓棟長負責衛生管理、收繳物業費,其實是網格化管理的一種體現。”楊曉玲認為,網格化要落到實處,一定要把居民編入網格,而社區主要起到協調牽總的作用。按照這一思路,東華路社區建立了6個由“黨員網格長+棟長網格員”構成的自願自管網格,平均每個網格有10人。網格員由社區工作人員、社區黨員、樓棟長、普通群眾以及社區志願者構成,其中社區居民佔一半以上,平時負責小區內環境衛生、綜治維穩和文化宣傳等工作。

解題:利益長期共享 社區運轉才好

  記者到時,恰好“三塊三”食堂備餐,工作人員切火腿備餐、裝盒留樣,忙得不亦樂乎。有老人跟楊曉玲提出:“物價漲了,食堂也漲下價嘛。”確實,兩葷兩素,100元的飯卡可以吃30次,“三塊三”的價格8年未漲,何以實現?

視點 | 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楊曉玲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廚房沒有房租壓力,除了一名廚師需要支付工資,其他人全是義工或志願者,人工成本不算高。佔大頭的食材來自佔用社區道路的小型菜市,社區免收商戶攤位費,商戶為食堂免費提供新鮮蔬菜,肉類以成本價供應。

  這個機制讓各方獲益。“黨委政府社區辦了公益,老人吃了低價午餐,商戶少了攤位費。今年開始街道不再專項補助食堂,可社區的機制基本確保了食堂的可持續運營。”楊曉玲說。

視點 | 昆明:“好鄰居議事廳”真管用

  “社區治理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建立長效利益共享機制,下好系統治理一盤棋。”官渡區委書記和麗川表示,官渡區以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從微權力治理、基層民主協商、公共文化服務、群團組織及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等多個維度開展社會基層治理,推動民心在基層凝聚、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力求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