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薛姓 起源

薛姓主要源自:任姓、媯姓。

薛姓,是中國一種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國而得姓,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部分後裔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

薛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薛姓發源地有山東濟寧、滕州,山西運城(古河東薛氏)。

薛姓起源一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的封地任,屬於以居邑為氏。相傳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據史籍《元和姓纂》、《新唐書》、《通志》等記載,黃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後皆以德行出眾,受封為十二個不同的姓族,散居於各地。其中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受封於任(今山東濟寧任城),而為任侯。禹陽之裔孫以邑為氏,形成任姓,其後任姓幾經發展壯大,人才興旺,支系龐雜。《左傳》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魯隱公畏懼諸多任姓封國勢力,派羽父對薛候說“不敢與諸任齒”,即不敢與諸任爭論,表示敬服。禹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發明車輛有功,被大禹任命為車正(官名),專門管理天下車轅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視為車的創造者,受後人仰慕。車輛的發明與使用大大加快了中華文明的步伐,大禹賜封奚仲以薛(今山東藤州)為邑,稱薛侯。奚仲家人聞訊都以此為榮,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為氏,表示紀念,是為薛氏之始。後來奚仲曾一度遷居於邳(今山東棗莊薛城官橋鎮,一說微山湖地區)。薛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記的世次為:畛→初→厲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莊侯元→平侯貴→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興→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簡侯文歡→惠侯夷黃→靈侯英→文侯俱→隱侯清→愍侯洪→薛公。到了戰國末期以後,薛氏

的地位日漸下降,最後變為一個村落。而薛國族人輾轉遷徒,始終不忘先祖列宗,後以國名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稱薛氏。

薛姓起源二

源於媯姓,出自虞舜裔孫齊國丞相田嬰的封地薛,屬於以居邑為氏。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齊宣王田闢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齊國宰相的田嬰,他曾被齊威王田因齊封於薛(今山東滕縣),也就是故薛國之地,因此他也被稱作薛公,號靖郭君(一作靜郭君)。田嬰逝世後,田文襲封,仍以薛地為食邑。後田文病逝,無能的諸子們爭位,亂成一團,結果被齊、魏兩國聯手共滅之。至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薛國故地被秦國設置為薛郡,田文的後裔徹底失卻封地,子孫分散各地。漢朝以後,直至魏、晉時期均設為薛縣,最後到隋朝時期被廢黜,成為滕縣領屬之地。西漢初期,田文之孫田國、田陵遷徙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居住,並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為薛氏。

薛姓起源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又稱胡。戰國時匈奴開始與中原各政權接觸,其後長期影響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後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通過戰爭、和親和關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關於匈奴薛氏來源,因史料不詳,今已無從查考。僅在史籍《魏書·裴慶孫傳》中記載。吐京,在今山西石樓西北部十五公里處。匈奴最先活動於今蒙古高原一帶,東漢時期因內訌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後來南下附漢,並幾經輾轉最後定居於今山西離石一帶。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漸放棄原來的遊牧生活轉而農耕定居,出現漢化趨勢,至魏晉時,甚至紛紛改用漢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於這一時期,後逐漸漢化。

薛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叱幹氏源於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亦稱薛幹氏。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之一。曹魏後期,拓跋鮮卑興起於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諸部落,建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其首領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長期留居洛陽達十七年(公元261~277年)。晉懷帝司馬熾執政時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受晉封為大單于、代公。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鮮卑的代國被苻堅所滅,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硅復國,並改國號為魏(北魏)。這一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的一個半世紀中,鮮卑族進一步吸收漢文化,漸與漢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持,增進胡漢融合,北魏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獨孤氏改為劉姓,“其餘所改,不可勝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

薛姓起源五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國,是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鐵勒部的一支,由薛部與延陀部聯合組成。據傳,薛部先祖本是漢族人,後來流落到漠北一帶並在此蕃息發展不斷壯大起來,成為當地的一個遊牧部落。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們便以“薛”為部落名稱。以後薛部在與鄰近的延陀部戰爭中獲勝並其部而有其眾,兩部遂合二為一,稱薛延陀。薛延陀國滅亡後,部眾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並於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為氏”,而改姓了漢族的薛氏,分佈於營州至平州一線(今遼寧朝陽至河北盧龍)。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國西北部杭愛山脈),至今仍有許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們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後裔。唐朝時期的營州、平州,均屬於漢、晉、北魏時期的古遼西郡,這就是南宋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中所稱的“遼西薛氏”之源。

薛姓起源六

源於冒姓,出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馮氏後裔馮小寶,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自稱周文王後世子孫,鄠人(今陝西戶縣),闖蕩江湖,在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販賣藥材,練就了健壯的身體,粗獷中不失數分英俊。馮小寶發跡後,其兄弟子侄乃至姻親裔孫紛紛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後沿襲不改。

薛姓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1、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後裔子孫內附於明王朝,以元朝開國皇帝的蒙古稱號“大蒙古國薛禪汗”為漢姓,稱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2、據史籍《明史》中的記載: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蒙古貴族託果齊姓薛名臺,安置駐紮於平州新昌一帶;又賜瓦剌部首領託歡姓薛名斌,為原駐地甘肅土司。賜姓,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對臣屬的殊榮,故一人受賜,全族榮耀。內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長獲帝王賜姓,有許多部族人等一時均隨之改漢姓為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3、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蘇尼特氏,亦稱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組建的氏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n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薛氏、蘇氏等。

薛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薛姓 郡望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東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河東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當於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地區。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

薛姓 堂號

薛姓又以河東、新蔡、沛國、高平、忠諫等為其堂號。忠諫堂:漢朝時候,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掉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薛姓 歷史名人

薛姓古代名人

薛稷唐朝,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唐初四大家”。

薛濤唐朝(770-832),字洪度,一作宏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詩人,姿容美豔,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父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明人輯有《薛濤詩》。

薛雪清朝,字生白,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清代醫學家,其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醫經原旨》6卷等。《溼熱論》是他對溼熱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見,全書不逾萬言,但對於溼熱病“感之輕重淺深,治之表裡先後,條分縷析,深切詳明”。他的《溼熱論》與葉桂的《溫熱論》,可以說是闡發溼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薛道衡隋朝(540-609),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頗有思致,見者奇之。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當時著名文人魏收說:“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蹟見《隋書》、《北史》本傳。

薛禮唐朝(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善於騎射,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他東征“白衣馳敵陣”,大敗高麗;西征“三箭定天山”,鎮住突厥。對鞏固唐王朝的邊疆有很大貢獻。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徵東》(《唐薛家府傳》)。

薛鈺唐朝,字溫如,唐河中府寶鼎縣人,中唐時代名吏。《新唐書·薛珏傳》稱其:剛嚴,曉法治。提出選擇官吏時應:求良吏不可兼貴以文學,宜以聖君愛人之本為心。他死後,朝廷廢朝一日,贈工部尚書。

薛居正北宋(912-981),北宋史學家。字子平,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紹彭宋朝,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行草書,筆致精潤遒麗,頗得晉唐人法度。與米芾齊名,世稱“米薛”。

薛瑄明朝,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官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豫機要。著有《讀書錄》、《從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淏文明朝,明代女畫家,名薛五,又字潤娘,一作潤卿,又字素卿,號雪素、素君,吳(江蘇省蘇州)人,萬曆(1573-1619)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詳。姿容豔雅,詩、書、琴、棋、簫俱精妙,而馳馬走索、射彈等尤為絕技,以“女俠”自命。著有《南遊草》詩集。

薛文潮清朝,字長綱,號飛澄。清乾隆十八年九月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雙溪村,父親開豆腐店,為人勤謹,對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從小好動,尤喜使刀弄棒。乾隆五十一年,薛文潮被兵部選任寧德千總.乾隆五十二年,薛文潮因軍功召署福州南臺面嶺千總,不久提升守備。乾隆五十三年,荷寇侵擾臺灣高山、斗南、雲林等地,此時,擔任臺灣中營守備的薛文潮立即調遣兵馬,痛擊侵略者。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寇賊潰敗。

薛允升清末,清末律學家。字克猷,號雲階,陝西省西安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進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禮、工、兵部侍郎總計不過10餘年外,其餘30年均在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尚書。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風腐敗的情況下,他主持刑部,有嚴格的衙規,對受賄賣法者從不寬容。執法如山,不媚權貴,甚至敢於冒犯慈禧太后。善於剖析疑難案件,任職期間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無辜,為人稱頌。著有《讀例存疑》、《唐明律合編》。

薛福成清朝,江蘇省無錫人,清外交家、改良主義者,曾作《籌洋芻議》,主張維新變法。歷任浙江寧紹臺道、湖南按察使、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稱讚西方君主立憲,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著有《庸全集十種》。

薛時雨明末,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佈政、按察兩司事。著有《藤香館集》,附詞二種:《西湖櫓唱》、《江舟欸乃》。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遊者甚眾。光緒七年(1881年),任全椒觀察使,其時薛時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復原貌。

薛廣德西漢,西漢經學家。字長卿,沛郡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以魯《詩》教授,彭城龔勝、武原龔舍並從之受學。宣帝時,蕭望之薦其經行,為博士,參與石渠講論。

薛丙清朝,清嘉慶年間著名棋手,手橘隱居士,上海松江人,象棋名家,幼得名家何克昌指導,棋藝超群,著有排局《心武殘編》,並增訂童聖公原著《梅花泉》,兩書被後世視為棋界經典,解放後有註釋本出版。

薛姓近代名人

薛嶽中國國民黨軍軍將領。字伯陵。廣東樂昌人。早年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第六路軍總指揮、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政府參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衛總司令等職。

薛克忠(1914-1988),山西省洪洞縣人。“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義勇軍,1934年參加學潮。1936年在高級師範學校畢業,在安澤縣高級小學教書,參加犧盟會。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