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1

4月17日晚上,

上海盧浦大橋上,

一個男孩突然衝出車門,

從高架橋上跳了下去,

緊追在後的媽媽,

因為沒有抓住男孩,

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這起跳橋事件曝光後,

很多網友指責這個男孩: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嬌貴太脆弱了。”

“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麼這麼差啊!”

“現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點委屈。”

“養了十幾年說幾句就受不了,真是。”

“這麼脆弱,以後到社會上也是個廢人。”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2

看了這樣一些評論後,

心裡有點不是滋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完整的視頻,

完整的視頻是這樣的:

母親突然把車停在高架橋中間,

不顧身邊滾滾車流,

竟然跑下車去罵後排的孩子。

這位母親的情緒顯然已經失控,

一定罵了很多難聽的話。

罵完之後,她回到前排,

不知道又說了什麼,

孩子突然奪門而出,

穿過公路跳下了高架橋。

一位網友推測說:“根據我的經驗,母親肯定說了刺激的話,例如‘有本事你跳啊’。”

我不想推測她具體說了什麼,

但一定不是什麼好話。

也就是說,這位孩子的輕生,

其實不能僅僅說是心理脆弱,

而是遭受了巨大的心理衝擊,

他的死亡,其母親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個網友說得好:“我就一句話,這媽為什麼要在高架橋中間停車?”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3

也有很多人表示理解這個孩子。

為什麼理解呢?

“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會懂。”

“都是日積月累的,像個氣球一樣,撐不了才爆了。”

“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條陌生生命的逝去,而是看到了當年差點走到這一步的自己。”

還有很多人紛紛表達類似感受:

“不是內心夠強大,真的活不到長大。”

“我媽就是這樣,不管場合,一不順心就罵我,罵我為什麼不去死。”

一個網友舉例子說:

“就在剛才,

跟父母講了這件事,

本來想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和小孩溝通,

結果我爸聽了之後冷漠地說了句:

這種小孩遲早要死的。

瞬間就聊不下去了。”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還有一個網友舉例子說:

“我爸經常辱罵我。

有一次,

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小孩被父母罵了以後跳樓的新聞,就拿去給他看。

我爸看了以後問我:

你拿來給我看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我罵你,你就要跳樓?

我支支吾吾說不是,

他說:那你想幹嘛?想跳樓?那你去啊。

我當時差點真的就跳樓了。”

很多時候,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4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看到這些網友的留言,

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看過的一個視頻。

一箇中年男人跟兒子發生了爭執,

他越說越激動,

然後從抽屜裡掏出一把槍,

扔到桌子上,對兒子說:

“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你還不如死了算了?”

兒子立馬抓起槍,

對著腦門就扣動了扳機。

中年男人和他老婆,

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有很多家長不就是這樣嗎,

非常擅長在子女教育中,

遞給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槍。

當很多人指責這個跳橋的孩子心理脆弱時,

我覺得一位網友說得特別好:

“我看到的,

不過是一個崇尚暴力教育的母親,

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母親,

一個不尊重生命安全的母親,

教出了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看不到自己生命價值的孩子。”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5

當很多人指責這個孩子心理脆弱時,

我想起了心理學家科胡特的一句話: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也就是說,

父母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樣的人格環境,

孩子將來就容易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那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什麼人格環境呢?

科胡特說了一句名言:

“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6

什麼是“不帶敵意的堅決”呢?

一是不帶敵意的拒絕。

比如小孩想買一件玩具,

但你沒有帶那麼多錢,

或者說這個玩具太貴了。

有敵意的拒絕就是,

板著個臉要罵人要打人:

“跟你說了今天沒帶夠錢,再鬧我就揍你。”

“再哭的話,我就不要你了。”

“家裡窮你不知道嗎,真是個壞孩子。”

不帶敵意的拒絕就是:

“我知道你很想要,但媽媽今天沒帶夠錢,我們下次再來買好嗎?”

“我知道這件玩具對你很重要,但實在是太貴了,現在媽媽買不起,我們一起湊錢吧,湊夠了再來買。”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二是不帶敵意的管教。

前段時間,

一段父女交談的視頻,

在網絡上好評如潮:

父親在和女兒開玩笑的時候,

女兒突然發起脾氣來。

這位父親並沒有因此而發火:

“開個玩笑而已,你幹嘛那麼當真啊?”

這位父親蹲了下來,

很溫柔地跟孩子進行了一場對話。

他教孩子“如何和情緒共處”,

告訴孩子“生氣是可以的”,

“我尊重你和你的感受,

但你要告訴我你的底線在哪裡。”

他看著孩子的眼睛,

無比溫柔地對孩子說:

“你仍然被愛,你仍然安全。”

尊重,接納,同理心,情緒疏導。

這位父親的教育引導方式,

簡直就是一場“不帶敵意的管教”的經典教學。

有敵意的堅決就是:

黑臉,威脅,指責,憤怒,打罵。

但在這種含有敵意的回應下,

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和被打壓,

所以很容易就會陷入對抗。

不帶敵意的堅決就是:

尊重,接納,冷靜,平等,溫柔。

就是不帶情緒地堅守底線,

我不答應你時,態度雖很堅決,

但毫無敵意,不會說你無價值。

“我愛你,但是不可以。”

這樣溫柔而堅定的溝通,

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現實,

“父母是愛我的,只是暫時無法滿足我。”

所以,科胡特說: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最好的界限原則。”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7

什麼是“不含誘惑的深情”呢?

一是不能用誘惑去激勵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

很多家長特別喜歡做這樣的事情:

“你把地掃了,我給你10塊錢。”

“期末考好了,我獎勵一千塊錢。”

這樣的鼓勵和激勵,

實際上就是“帶著誘惑的深情”。

這種激勵方式容易造成一個問題,

就是梁實秋先生說的:

“孩子未來可能會把一切關係,

都處理成金錢關係:

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以錢為動力,

一切事情都用錢來度量與衡量。”

比較好的激勵方式應該是不含誘惑的鼓勵。

就以我自己為例子吧,

我把孩子的勞動分為三種。

第一種: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課、收拾自己的玩具等,

我不會獎勵,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種:為愛而做的事情。

“洗洗碗、掃掃地等家務事,

這是為愛而做的事情,

我不會獎勵,這也是你應該參與的。”

第三種:為報酬而做的事情。

“你撿瓶子賣,我會給予獎勵。

你洗碗洗衣服,我會給予獎勵。

我只獎勵他利行為,不獎勵自利行為。”

之所以這樣劃分勞動和進行獎勵,

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三件事情:

●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

●為愛付出是理所應當的事

●我勞動,我光榮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二是不能用愛去綁架孩子。

我們非常喜歡且擅長以愛之名,

去誘惑孩子、裹挾孩子、綁架孩子。

“聽媽媽的話,趕緊考公務員。”

“聽媽媽的話,這個男生不行。”

每當孩子們想反抗時,

我們就會說出極具殺傷力的三句話:

“我們都是為你好。”

“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

“我辛辛苦苦養大你,你卻……”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生活往往過得很不如意:

讀著不想讀的專業,

幹著不喜歡的工作,

結著不想結的婚姻,

喜歡委屈自己迎合別人,

…………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迫接受。

父母給子女最好的愛是什麼?

是不含誘惑的深情:

“我對你好,

是發自內心的意願,

不求任何回報,

我愛你,只因為你是我孩子。

我從來不把我認為好的給你,

而是幫助你獲得你想要的。”

所以,科胡特說:

“不帶誘惑的深情,是最好的愛的態度。”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8

有位媽媽很是鬱悶,

因為兒子非常不聽話,

她就去求教大師。

大師問:“您影印過文件嗎?”

媽媽答:“影印過。”

大師問:“如果影印件上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媽媽答:“當然改原稿。”

大師說:“這就對了。孩子的問題,都是從父母那裡‘影印’過來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我喜歡科胡特這句話: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

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最好的界限原則。

不帶誘惑的深情,是最好的愛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