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唐朝中期,睢陽保衛戰是安史之亂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戰役,張巡與姚摐、南霽雲、許遠幾人率萬餘唐軍和十餘萬叛軍相持10個月,雖然最終城破,但是在這段時間張巡等人的堅守,令叛軍不敢大舉南下,進取江淮的計劃破產,可以說沒有張巡等人死守睢陽,保住了江南兩淮之地不被戰火屠戮,沒有江南兩淮財力支持的唐王朝將更加難以撲滅叛軍,唐朝也會更加快速的衰亡。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安祿山被殺,雖然叛軍內部出現利益分歧,但是戰爭初期取得軍事優勢的叛軍,還是制定了向兩個方向擴張的計劃,而且對唐王朝來說都是致命的,也就東進西征策略。

西線是奪取洛陽後進取關中,攻佔唐帝國都城長安,摧毀唐帝國的政治基礎,而東線,叛軍則是把目光放在了唐帝國的經濟根基,江南和兩淮之地,可以說一旦叛軍實現計劃,政治經濟都飽受摧殘的唐帝國,也就離敗亡不遠了。

只是令叛軍沒想到的是,這個計劃反而成為了其失敗的一個誘因,這個一會兒再說。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睢陽保衛戰就發生在唐至德二年,叛軍悍將尹子琦率13萬大軍南下攻取睢陽時,在安祿山反叛初期就率部抵抗的張巡輾轉流離,最終進入了睢陽城,與姚摐、許遠合兵,大致兵力在萬人左右,但都不是唐朝主力的精銳部隊。

所以在叛軍眼裡,這不是戰爭,而是一次常規的軍事演習,只要叛軍經過幾次輪番強攻,睢陽城旦夕可破。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而此時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之間的決策又註定了睢陽保衛戰的悲壯。唐王朝由唐肅宗主導制定的是單線推進戰略,也就是力主奪回兩京,而叛軍則表現出了想兩手抓,在東西兩線都保持軍力,維持原來的計劃。結果就是張巡等人在睢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遭受叛軍的壓力卻一直沒有減弱。

《舊唐書.郭子儀傳》是月,安祿山死,朝廷欲圖大舉,詔子儀還鳳翔。四月,進位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九月,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之師十五萬進收長安。

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後,當時李泌向唐肅宗建議,直搗叛軍老巢,以快速平定叛亂,但是唐肅宗並未採納,而是選擇了和叛軍正面硬鋼,一步步東征,都會長安洛陽兩京。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其中的緣由有很多,但個人認為唐肅宗最在意的還是奪回兩京能給自己帶來的實際利益,畢竟自己的帝位不是唐玄宗傳給他的,也就是說他的帝位並不穩固,如果說安祿山起兵造反是逆賊,那麼唐肅宗自己繼位,直接把唐玄宗擠下了皇帝位,這有算是什麼?

而且唐肅宗退無可退,難道會能在平叛後,把皇位還給自己的老爹?那自己不就是死路一條了嗎?再者你讓一個人主動讓出地位,還要乖乖受死,這無疑於天方夜譚,所以說唐肅宗需要足夠的功績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任何功績都沒有收復兩京更有意義的了。

《舊唐書.肅宗本紀》納回紇公主為妃,回紇封為葉護,持四節,與回紇葉護太子率兵四千助國討賊……廣平王收西京。甲辰,捷書至行在,百僚稱賀,即日告捷於蜀。上皇遣裴冕入京,啟告郊廟社稷。

在這個背景下,唐肅宗指揮集結所有的兵力,包括拉攏回紇,一統對抗叛軍,唐軍主力只能選擇平推方式,先後進攻關中洛陽之地的叛軍。收復長安後,唐肅宗向唐玄宗告捷,也算是傳達一個信息,“這個皇位我能做得穩”。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也就是唐肅宗急於收復兩京,唐軍主力只能集結於西線,這就導致了張巡駐守的睢陽多少成為了唐肅宗戰略中的棄子,唐王朝不會主動派遣部隊去支援睢陽,而且還希望睢陽吸引大量的叛軍,尹子琦率領的十餘萬叛軍可是一直深陷於東線戰場,安慶緒後來還給予增兵,叛軍集團是自恃兵強而保持兩線作戰,並未調集東線兵力西進,這反而給了唐王朝收復兩京的機會。

《舊唐書.張鎬傳》時方興軍戎,帝注意將帥,以鎬有文武才,尋命兼河南節度使,持節都統淮南等道諸軍事。

所以唐肅宗在明知睢陽是遮蔽江南兩淮之地的要地,但卻一直沒有派遣援軍,只是派了一個人,張鎬,讓他去統領淮南駐軍,去支援睢陽,而這個任命也是相對晚了一些,在張鎬尚未抵達睢陽前,睢陽已被破城,張巡等人除了許遠外皆被殺。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正是由於張巡死守睢陽,牽制住了叛軍一支生力軍,讓唐軍可以收復兩京,睢陽城破後10天,洛陽就被收復了,睢陽這顆棄子,成全了唐肅宗的戰略。

相比於唐肅宗的選擇,叛軍為何要執念於爭奪睢陽城呢?既然是要去攻佔唐帝國的經濟重心,打不下睢陽,可以留下部隊包圍,之後繞道繼續南下東進啊,為何要死磕於睢陽呢?

睢陽大致是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在這裡漢朝時期就有睢陽渠,利用古睢水以溝通汴、淮,是隋唐大運河的部分河段,控制這裡可以切斷運河,但對叛軍來說也沒那麼重要,畢竟想要切斷大運河,沒必要一定拿下睢陽,當時洛陽還在叛軍控制中,就已經切斷江南之地和關中通過大運河的聯繫了。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那麼為何不繞道南下呢?

如果叛軍繞道南下,留下睢陽必有後患,在10個月的攻城戰中,叛軍見識了張巡的統兵能力,記載中稱睢陽保衛戰,張巡同兵“前後大小戰凡四百餘,殺賊卒十二萬人”,雖說這殺傷叛軍12萬是誇張說辭,但必定令叛軍遭遇重創,那麼留下睢陽城大舉南下東進,要是張巡在背後捅刀子可不是鬧著玩的,因為張巡“臨敵應變,出奇無窮”,不拿下睢陽,不殺了張巡,留下後患,誰知道叛軍大舉饒到而行,張巡會給叛軍制造什麼麻煩。

除了存在忌憚於張巡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雖然叛軍攻城10個月,但每一天對於叛軍來說,睢陽都是旦夕可下的城池,要不是張巡,叛軍早就拿下幾十次睢陽城了。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因為當時的睢陽城是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在兵力上擁有十數倍優勢的叛軍,沒有理由拿不下這座城。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是時,許步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在臨淮,皆擁兵不救。

《舊唐書.忠義.張巡傳》時賀蘭進明以重兵守臨淮,巡遣帳下之士南霽雲夜縋出城,求援於進明。進明日與諸將張樂高會,無出師意。

《舊唐書.張鎬傳》鎬既發,會張巡宋州圍急,倍道兼進,傳檄濠州刺史閭丘曉引兵出救。曉素愎戾,馭下少恩,好獨任己。及鎬信至,略無稟命,又慮兵敗,禍及於己,遂逗留不進。

當時睢陽周圍是有唐軍的,可是各路唐軍主將都擁兵自保,不想摻和睢陽的戰事,尤其是賀蘭進明,其兵力最盛,他駐守臨淮(今江蘇泗洪縣),面對張巡派人求援,但他只圖享樂,沒有出兵的意思。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而賀蘭進明就是當時眾多可以支援張巡的唐軍將領態度的縮影,天下大亂,手裡有兵就有資本,至於什麼忠君之事,很多人是不管了的,而且賀蘭進明這樣的人,他也能想明白,要是派兵救援張巡,叛軍勝了,必然會追究於他,唐軍勝了,功勞大部分都是張巡的,在他眼裡,這就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又怎會去救援。

包括張鎬被任命去統領江淮諸軍的時候,讓閭丘曉派兵救援,但是他逗留不進,以至於睢陽城破也沒看到援軍的一個影子。

在這個環境下,叛軍眼中是睢陽城不就是一座孤城嗎?各路唐軍都不想救援,而且張巡所率部隊並非主力部隊,唐代宗在評價張巡的時候,提及“公等內總羸師,外臨勁敵,”也就是說張巡所部是弱旅。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那麼如果你是叛軍將領,你會怎麼做,各路唐軍不會救援睢陽,而叛軍已經攻城數月,這時的叛軍就像是一個賭徒一樣,在睢陽城下的賭注太多了,已經沒有了放棄睢陽,另尋他路南下的勇氣,叛軍也堅信,只要在堅持一天,睢陽城就會被攻破,只是張巡屢屢創造著不可能。

張巡除了守城作戰靈活多變,屢屢挫敗叛軍攻勢外,令大家熟知的就是他殺了自己的愛妾分給眾將士充飢了,睢陽城內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吃人情況,“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這個也成為張巡有爭議的一個點,我個人認為,我們後世以現在的觀點去平叛這件事是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的,畢竟對於被吃的人,是不公平的,但對於睢陽之戰,遏制了叛軍南下,保護江南兩淮之地的百姓,也保住了大唐的經濟命脈,這也是事實,或許單純的對與錯適不適合來評價這件事的。

睢陽保衛戰,唐王朝和叛軍集團不同的決策,註定了睢陽的悲壯

值得探討的是另外一件事,也就是許遠到底有沒有投降叛軍,甚至是不是他打開了城門,讓叛軍攻入睢陽城。

《舊唐書.忠義.許遠傳》尹子奇執送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及安慶緒敗,渡河北走,使嚴莊皆害之。

因為許遠是唯一一個被活捉送到洛陽,參與睢陽保衛戰的關鍵人物,張巡等三十六人被尹子奇所斬殺,那麼為何許遠會活下來呢?雖說之後被殺,但那也是之後的事情,睢陽城破的時候,尹子奇為何放過了他?

我個人是不認為許遠叛變了的,說實話,戰爭打到那個程度,10個月的苦戰,城內出現了吃人的情況,經歷了這些,一個怕死的人都會磨礪的無懼生死了,而且就算許遠向開門投降,守城的將士也不答應啊,至於許遠為何沒有被殺,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原因,但他是進了忠義傳的,如果有投降汙點的話,應該不會有此殊榮。

不管怎麼說大唐能夠延續,安史之亂能夠不進一步擴大,張巡都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同時大唐在動亂中也是足夠幸運,不僅出現一個張巡,還有一個魯炅,他駐守南陽郡,也是保住了長江中游荊襄一帶,也同樣遏制了叛軍由此南下的路徑。

《舊唐書.魯炅傳》炅收合殘卒,保南陽郡,為賊所圍。尋而潼關失守,賊使哥舒翰招之,不從......時賊志欲南侵江、漢,賴炅奮命扼其衝要,南夏所以保全。

所以對於大唐來說,不幸中的萬幸是,還有忠君之人能夠為國家披肝瀝膽,不畏犧牲,張巡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代表人物,睢陽成為唐肅宗的一顆棄子,也成為了周圍唐軍的一顆棄子,但就是這顆棄子,成為了叛軍載一個大跟頭的地方。

參考資料《舊唐書.肅宗本紀》《舊唐書.郭子儀傳》《舊唐書.忠義.張巡傳》《舊唐書.忠義.許遠傳》《舊唐書.張鎬傳》《舊唐書.魯炅傳》《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