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是孟子的弟子景春對張儀、公孫衍的評價,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大丈夫。作為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最主要的代表,他們以天下為棋盤,以諸侯為棋子,三言兩語便能攪動天下風雲,影響諸侯興亡,誠然大丈夫也。公孫衍首開合縱,張儀提出連橫,在當時兩者應當是齊名的,但後世對公孫衍的記述,卻遠遠沒有張儀的那般詳盡,流傳下來的事蹟也很少。《史記》中對公孫衍的記述被夾雜在張儀的傳記中,《戰國策》中對公孫衍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依據這些文字,甚至都無法將其一生的軌跡描繪清楚,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為填補此項遺憾,筆者決定以公孫衍的官職演變為線索,盡力還原出公孫衍的大致活動軌跡
一,生於魏國,為“犀首”之官
公孫衍在陰晉出生,這裡原本是秦國的土地,後來吳起擊敗秦國,奪了河西之地,這裡就成了魏國的地方了,所以公孫衍算是魏國人。按照戰國士子的習慣,出仕之時,總要先想著侍奉母國,不得用時再往他處,公孫衍也是這樣,所以他成了魏國的“犀首”。關於“犀首”,有人認為這是在稱讚他才學出眾,像犀牛角的尖一樣,後經考證,這是沒有什麼依據的。明代史學家董說在《七國考》中說“犀首,官名也”,是公孫衍最初在魏國的官職。這個官職有多大呢?丁山先生在《商周史料考證》中也有描述,說犀首“大概是黑衣衛的衛尉,所以看守宮門的”,大抵相當於看守宮門的侍衛隊長,雖然重要,但大抵沒有參與政事的機會。
二,興於秦國,為大良造
整個戰國時期,魏國是最容易流失人才的,如吳起、商鞅、孫臏、張儀、范雎等,皆是從魏國流出,卻被他國所用。公孫衍也沒能例外,在魏國多年,也沒被重用,終究只是一個“衛尉”,於是他跑到了秦國,一躍成為秦國的“大良造”。這一年是秦惠文王五年,秦國經歷了誅殺商鞅,壓制復辟等一些列亂局,終於要走向正規了,一切百廢待興,正是男兒用武之時。公孫衍到了秦國,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成為繼商鞅之後,秦國又一位從魏國來的大良造。此時,秦國尚沒有設置大將軍和開府丞相,大良造將相一體,威權極重。
公孫衍入秦的第二年,便率領秦軍向魏國進攻,奪回了被魏國佔據多年的陰晉。陰晉是河西的要害之地,也是秦國五十萬大軍被吳起五萬魏武卒擊敗的恥辱之地,還是公孫衍的出生之地,所以,奪回陰晉,讓秦國上下歡騰雀躍,將陰晉這個名字改成了“寧秦”。之後,公孫衍在齊國、魏國間,為秦國奔走遊說,挑撥齊、魏關係,為秦國營造更好的國際環境。
公元前330年,也即是秦惠文王八年,公孫衍在他入秦的第三個年頭,打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雕陰之戰,進攻的對象,依然是他的母國魏國。這一戰,公孫衍斬首魏軍八萬,俘虜魏國河西宿將龍賈,迫使魏惠王將關中東部、黃河西岸和陝北的15座城池,供手奉獻於秦,魏國因此元氣大傷。雕陰之戰後,魏人張儀入秦,不知兩人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總之公孫衍離開了秦國,而張儀成為秦國的相國,用錢穆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張儀“入秦而奪犀首之位”。
三,迴歸魏國,為將軍
離開秦國以後,公孫衍回到了魏國,做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將軍,總算有了在母國統兵的機會。公孫衍在魏國時,也打了一次不小的勝仗,他趁楚威王剛死的時機,攻取了楚國的陘山。可是,魏惠王還沒來得及因大勝而高興麻煩就來了,秦國趁魏軍疲憊之際,揚言要和楚國聯合,一起夾擊魏國。這可嚇壞年老的魏惠王,慌忙“效上洛於秦”。
除了這次大戰外,公孫衍在這個階段,還幹了一件大事——“五國相王”。為了讓魏國能在齊、秦、楚等大國的夾縫中得以生存,公孫衍決定把韓、趙、魏、燕、中山五個弱一些的諸侯聯合起來,已獲得發展壯大的空間,而聯合的手段就是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五國相王引起了齊、秦、楚三大最強諸侯的不滿,齊國借“羞於中山為伍”之名發難,秦國更是派出張儀與齊、楚會盟,恐嚇諸侯,楚國就更直接了,直接出兵攻魏,奪取八個城邑。最終,在三大強國的聯合打壓下,五國相王失敗了。
五國相王失敗後,魏惠王對公孫衍的信任不再,加之張儀多方恐嚇、利誘,魏國決定倒向秦國,想要藉助秦國的力量,與齊、楚對抗。公元322年,公孫衍命中註定的敵人張儀又來到了魏國,還做了魏國的丞相,公孫衍再次受到排擠。張儀入魏,是為了“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名為魏國丞相,實際上是在為秦國服務。
四,首倡合縱,為五國之相
公孫衍再次被張儀排擠之後,整日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後來陳軫經過大梁,見到公孫衍,為他謀劃了一條計策,讓他隨李從出使,趁機去拜會燕、趙等國的國君。齊國聽聞公孫衍遊走於燕、趙,唯恐他結交諸侯,對自己不利,就把政事委託給了他,燕、趙聽聞後,也把政事委託給了他,楚國見齊、燕、趙都如此信任公孫衍,也把政事託付給了他。魏惠王見此,說四國都認為公孫衍可以,我也把政事交給他吧,於是免掉了張儀的相位,改任公孫衍為相。這段故事被記錄在了《戰國策·魏策一·陳軫為秦使於齊》中。
公孫衍再次在魏國掌權後,便開始了他的“合縱”大業,這也是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一段日子。在他的聯絡之下,韓、趙、魏、楚、燕五國,決心“躬行仁義,合縱伐秦”,形成戰國時期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大合縱。大約就是此時,公孫衍得以一人佩戴五國相印,達到人生的巔峰。
正如秦惠王所說:“諸侯不可一,猶連雞不可俱止於棲也”,公孫衍傾盡心血形成了合縱局面,卻沒有真正的統領五國的士兵,燕國、楚國的士兵,壓根就沒有來到函谷關前。確定只有三晉之兵攻秦後,秦國主動開關交戰,在修魚大敗合縱大軍,斬首八萬二,史稱“修魚之戰”。這次失敗,讓公孫衍徹底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便藉著“陳需殺張壽一事”,讓公孫衍離開了魏國。
五,飄零列國,歸隱田園
離開魏國後,公孫衍藉著與韓相公叔的交情,來到了韓國,為韓王效力。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314年,秦國再次東進,大將樗裡疾先攻擊魏國,奪取了焦城,然後轉而攻韓。在韓公叔的推薦下,公孫衍成為此戰韓軍的主將,在岸門與樗裡疾交戰,結果被殺得大敗,只得再次逃回魏國。公孫衍回到魏國時,魏國正與齊國交戰,魏襄王無將可用,只得又讓他做了將軍,去抵抗齊將承匡。然而,此時的魏國已過於衰弱,公孫衍沒有戰勝齊國。
或許是命中註定,正在公孫衍在前線膠著的時候,張儀又一次來到了魏國,三言兩語,又說的魏王動了心,罷免了公孫衍,改任張儀為相。原來,因秦惠文王身死,繼位的秦武王不喜歡張儀,有意擠兌他,張儀只得來到魏國,又一次奪了公孫衍的位子。這次被罷免之後,公孫衍已無處可去,只得逃往秦國,竟還得到了秦武王的重用,可惜的是,沒過多久,就又被秦相甘茂陷害,再次被驅逐了。至此之後,史書上便再也沒有公孫衍的記述了,用韓非子的話來說就是“已逃諸侯矣”。
從魏國看守宮門的衛尉,到秦國將相一身的大良造,從五國相王,到佩戴五國相印,從修魚之戰,到岸門之戰,從被各國君主信重,到被各個諸侯驅逐,公孫衍的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大起大落,可謂精彩之極。史書雖沒有專門去記述公孫衍這一生的起起落落,但我們從這些零星的記載中,從他的官職變幻中,倒也能管窺他這一生的軌跡,僅僅是我們能夠還原的,就如此的精彩,若知其全部,又該是何等的波瀾壯闊,整個戰國時代能夠如此的精彩紛呈,公孫衍功不可沒。
閱讀更多 歷史花布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