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快評|找準防疫與復工復產平衡點

過去一段時間,多地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清零”或“零新增”,戰果來之不易,一些地方希望拼盡全力將“零”這個政績保持下去。而最近,由於境外疫情倒灌,導致關聯病例出現,本土無症狀感染者檢測通報成為常態,“零新增”狀態隨時可能被打破,很多地方又更加緊張起來,管控進一步收緊。

隨著防控進入常態化、動態化,要意識到,“零新增”與否確實可以衡量疫情防控效果,但絕不是唯一評判指標,更不應成為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思想包袱。

戰“疫”以來,我們一直強調科學防控、精準施策。“科學”體現在摸清疾病規律,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防治;“精準”主要是指動態研判疫情態勢,分區分級精準部署防疫措施。憑藉這兩件法寶,我們攻堅克難,最終掌握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主動權,社會運行秩序有序恢復。現如今,科學界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更加深入,針對病例的檢測、發現、報告、追蹤手段愈發靈敏嚴密,疾病診療方案不斷優化完善,各地也積累了“邊防疫邊復工”的經驗。有了“科學”“精準”的加持,雖然疫情風險仍在,我們也不必再害怕。

當前,疫情防控是大事,但是穩增長、惠民生同樣重要。在防範疫情風險的同時,促進國民經濟儘快恢復,保障居民生活物資供給平穩、就業就醫需求有效滿足,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無不需要儘快抓好復工復產。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零新增”,怕出事、怕擔責,導致當地生產生活秩序恢復進度緩慢;有的企業存在各種顧慮和恐慌情緒,對持有通行碼綠碼的員工提出額外的隔離要求;疫情低風險地區的一些小區仍然實行封閉式管理,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面臨種種不便。類似想法和做法,都與動態防疫、常態化防疫的要求相違背,繼續下去,將積累起新的矛盾,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遭受更大損失。

疫情在短時間內結束的可能性不大。防疫與復工復產並非對立關係,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平衡,考驗地方施政者的能力和擔當,也是對防疫策略和應對方案的檢驗。“零新增”固然是各方期待,但無論是政府、單位還是個人,都應樹立科學的防疫觀,基於疾病的流行規律理性看待偶發病例,將防疫視作社會機器運轉的其中一環。“零新增”之後又出現新增並不可怕,實事求是公佈、及時妥善處理,不僅是科學、精準防疫的態度,也將給公眾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傳遞信心與力量。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