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日醫院迴應“三連陰”確診病例:密接醫務人員已隔離,應重視核酸檢測假陰性

2月7日,中日友好醫院(以下簡稱中日醫院)確診一例“三連陰”新冠肺炎患者的消息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核酸檢測存在的假陰性問題再次引發討論。2月8日,健康報記者採訪了中日友好醫院相關負責人、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梁連春,通過回溯病例、科學釋疑,闡釋當前疫情防控中科學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性。

独家|中日医院回应“三连阴”确诊病例:密接医务人员已隔离,应重视核酸检测假阴性

1 多名醫務人員正接受隔離觀察

上述負責人介紹,1月30日這名患者到該院發熱門診就診,入院前3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而甲流核酸檢測陽性。由於當時患者肺炎症狀較重,故以“重症甲流”收治進了醫院負壓單間病房,並接受有創呼吸支持。在隨後治療中,醫院對患者進行肺泡灌洗並取標本,2月5日核酸檢測結果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最終確診為新冠肺炎。

“由於當時考慮甲流,為減少傳染風險,這名患者一開始即被收入負壓單間病房,且醫務人員也採取相應嚴格的防護措施。”該負責人介紹。該患者確診後,中日醫院立即啟動相關流程,向主管部門上報,並請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確定密切接觸者範圍,當天就將確定為密切接觸者的醫務人員統一安置,接受為期14天的嚴格隔離醫學觀察。截至目前,所有接受醫學觀察的醫務人員狀態良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該負責人表示,多次咽拭子檢測陰性而下呼吸道標本檢測陽性的患者在湖北地區已並不算罕見,但在武漢以外地區還未受到足夠重視,因此本例患者對我們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具重要提示意義。

該負責人進一步介紹,2月8日醫院又接診一名從武漢返京的嚴重肺炎患者,但此前在外院接受兩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而按照目前診斷標準,這名患者還不能被判定為確診病例。“我們立即召集醫院專家組進行討論,高度懷疑這是一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目前已收入急診科發熱隔離單人病房,如肺泡灌洗標本檢測陽性,將立即轉往定點醫院”。

為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日醫院制定了“防控靠前”的應急預案,“因為如果類似患者被收治在普通病房,無疑將造成很嚴重後果。考慮到無論哪家醫療機構出現類似情況,都會造成醫務人員因隔離而減員,因此建議重視新冠肺炎的這些新特點,優化疫情防控方案,不再以核酸檢測陽性作為患者確診、轉運的唯一標準。即使患者核酸檢測陰性,只要由專家組根據流行病學史、影像檢查結果、臨床症狀等綜合表現判定為臨床確診病例的,也應在第一時間轉至定點醫院收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潛在疫情影響。只有想到最壞的後果,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

目前中日醫院就診秩序一如往常,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發熱門診和急診科兩個病區的防護標準,出現類似病例隔離治療,後續標本檢測出現陽性結果立即轉院。

2 不能以核酸檢測為患者確診的唯一標準

有專家表示,任何核酸檢測的檢出率都不可能達到100%,出現假陰性具有不可避免性,這時技術本身存在的侷限性,同時檢出率還可能與患者病情進展階段、實驗室條件、取材和檢測等操作的規範性等有關。“這個鏈條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甚至假陽性”。

目前,北京市已經強調不能以核酸檢測為患者確診的唯一標準。

北京市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梁連春表示,臨床檢測出現假陽性、假陰性情況並不鮮見,具體到此次疫情,鑑於該病潛伏期較長、病毒隱匿性強,醫院在臨床確診時並不會單純依賴核酸檢測一項指標,而是採取了參考多項指標的綜合判斷策略,確保消除隱患。

梁連春同樣表示,臨床檢測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等情況,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與試劑盒敏感度有關,與標本採集的方式方法有關,也與疾病所處的階段有關。“如果發病非常早期,確實可能會出現測不出來的情況。”

梁連春介紹,今年的NCP患者,很多是通過篩查出來的密切接觸者。這些患者很多當時尚未表現出症狀,提前檢測就會出現雖然是陽性結果,但沒有臨床症狀表現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大部分病人會表現出相應症狀,而有少部分則仍然沒表現出症狀,臨床將其稱為“隱形感染者”。

梁連春表示,這些情況雖然給臨床診斷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並非無法應對。

“我們臨床不是僅僅根據某一項指標來確診和收治病人的。我們靠的是綜合判斷。”他介紹,核酸檢測只是診斷的其中一項指標,由於今年疫情流行正好與流感重合,且初期表現非常類似,所以該院在診斷時,明確流行病學史和參考患者影像學表現,是另外兩項重要指標。“把這些指標放在一起綜合判斷,一般來說診斷沒有問題。”

梁連春坦言:“我們臨床也會發現,確實有的病人雖然核酸檢測陰性,但臨床表現和影像學表現卻非常像NCP。對於這類病人,我們不會輕易放回去,而是會作為確診患者來管理。經過進一步治療後,按照最新版治療方案,根據其臨床表現,確保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另外肺部影像明顯好轉的情況下,才會排除警報,安排出院。”因此,請公眾不必過度恐慌。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劉志勇 記者 崔芳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