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2020開年之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體國人難以承受之重。疫情帶給我們的傷痛、焦慮、惶恐之餘,也帶給我們太多的美好、溫暖與感動。

新年伊始,疫情之初,日本舞鶴市支援中國的醫療物資抵達大連國際機場,包裝箱上印著兩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佳句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經典詩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事件一經報道,即刻引發討論無數,人們紛紛感嘆:中華詩詞如此之美,內涵而富有韻味。

在此之前,日本及其他華人企業機構援助中國的物資,也寫著這樣幾句話,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中國漢語詩句,文字詩意之美,同樣妙不可言,美不勝收。

文字之美,美在真誠,美在走心,美在內涵、獨特與韻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2020年之初,疫情緊張的當下,火了一句唐詩,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對於這些詩句,我們既熟悉又陌生:

  • 熟悉,是因為它出自唐詩,很多人從小耳濡目染、耳熟能詳,甚至信手拈來;
  • 陌生,是因為疫情當前,太多的口號被冠以“硬核”的標籤,簡潔明快的語言,直白鏗鏘的鼓勵,在短時間內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和效果。

而這種典雅含蓄、獨特而內蘊的表達方式則讓人們眼前一亮,會心一笑併發出由衷感嘆:我們的文字極具美感,充滿詩意而又飽含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下面,筆者就這些充滿詩意的美文佳句作個解讀,讓我們深刻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審美意蘊和獨特內涵。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是王昌齡送別友人的一首詩作。王昌齡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有“七絕聖手”和“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美譽,他的《出塞》詩更是古今傳誦的名篇,被譽為唐代絕句的壓卷之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有學者將王昌齡的詩大致分為三類:邊塞詩、送別詩和閨怨詩。例如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就歸為送別類詩作。而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也為送別詩題材。

這篇經典佳作是王昌齡送別友人柴侍御的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開朗樂觀的心態來減輕好友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斯時彼刻濃濃的離愁。

王昌齡晚年受小人誹謗被貶龍標,這首《送柴侍御》是他被貶龍標期間所作。這位好友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詩人為其賦詩一首,表達了對好友深深的不捨之情。詩的原文是: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詩的前兩句,“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龍標座落在湖南省的西部,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懷化地區,而武岡地理位置在湖南的西南,也就是現在的武岡市。

龍標和武岡之間有洞庭湖的支流沅江相通。如果單從地圖上看,龍標和武岡兩地相隔並不遙遠,僅距兩百餘里,但是對於交通不便的古代來說,數百里已然是山高水長、山遙路遠了。

離別是一件感傷的事,但是為了減緩這種悲傷,詩人故意從詞句上縮短了龍標和武岡的距離,說兩地其實很近呀,有多近呢?只要越過便利的沅水就到了。

“通波”是說水路相通,交通便利;一個“接”字,運用的非常生動形象,恰到好處,給人一種毗鄰之感,彷彿好友並不是遠行,而僅是一次出遊,所以詩人說,“送君不覺有離傷”。

事實真是如此嗎?非也。“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為了證明龍標和武岡距離很近,詩人拿出實際的例子來論證。他說,你看這青山,兩地是同樣的一座青山,雲雨也是同樣的雲雨,就連夜晚,我們也是共賞同一輪皎潔的明月。龍標和武岡之間相距如此之近,哪裡像是兩地兩鄉呢?所以你不用傷感,我們只不過是變成兩地的好鄰居了。

詩人送別難道真的不感到悲傷嗎?當然不是,透過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傷感和離愁別緒。

但是為了寬慰友人,為了不加重好友的傷感,詩人故作輕鬆,強顏展笑,只是為了減輕好友內心的悲傷,緩解離愁別緒的悵惘。而自己則將這種傷感深深地埋在心底,如此體貼、蘊藉,無不表現出對好友的深情厚誼。

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的心態,婉轉深情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和悵惘,這是更感人、更體貼的友情和力量。

正因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有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

詩人越是不直言抒情,我們越能感受到詩人深厚真摯的情誼,內蘊深長的情感,細膩委婉,令人動容。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造出各種意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構思奇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同樣寫離別之思,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表達的都是對故鄉、故人的思念之情,與王昌齡的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另外,“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詩,也美到了不少網友。詩句含蘊豐富,優美雋永,既是寬慰和鼓勵,也是最貼心的共情,同樣打動感染了我們。

據說,這是來自一首偈詩《繡袈裟衣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所謂偈詩,是佛經的一種體裁,是一種闡發佛理的韻文,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例如我們熟悉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屬此類詩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異域指相隔遼遠的兩地。這幾句的意思是:

“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寄言諸位佛門弟子,讓我們共同結下往後的情緣。”

這首詩反映的背景是大唐王朝唐明皇時期,日本政治家長屋王在執政期間,曾造千件袈裟託遣唐使贈與中國僧人,並把這首偈詩繡在了衣緣上,表示與大唐友好。

唐朝僧人鑑真看了非常感動,遂決意東渡至彼國傳法。相傳當時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的鑑真,應日本留學僧請求曾先後六次東渡日本,弘傳佛法,促進了兩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另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句,出自先秦詩歌《詩經·秦風·無衣》。在《詩經》大量的戰爭題材作品中,《秦風·無衣》一詩以其高昂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藝術形式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這是一首戰士的備戰之歌,為秦王出兵救援楚國時所作,大致相當於一支動員令。詩歌以一種慷慨激昂的情調,表現了戰士枕戈以待、同仇敵愾、共赴戰場一致抗敵的精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據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都城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分淪陷,秦國靠近王畿,其命運與周王室休慼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詩的原文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的大意是:“怎麼能說沒有衣裳呢?我願和你同披一件戰袍。假若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修整好我們的戈矛,我將與你同仇敵愾共同對敵!”

《秦風·無衣》是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一心、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戰鬥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

陳繼揆於《詩風臆補》雲:“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嶽將軍直搗黃龍。”正是秦人的這種團結戰鬥的精神,最後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果然,在此歌的鼓舞之下,秦軍鬥志昂揚,一舉擊退了吳兵。

從這首詩歌中我們聯想到,2020年開初,我們也正在遭受病毒的侵襲和肆虐,在全國醫療物資緊缺、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異域捐贈的醫療物資儼然成了我們前線醫護人員的戰袍,帶著這種真情美好、善意和感動,我們相信在“同裳”、“同袍”的支持下,我們定能戰勝疫情,凱旋而歸。

在疫情時期,類似這樣的詩句還有太多,很多充滿詩意的美感並能表達同心共情的詩句,也充斥了網絡屏幕。例如“同氣連枝,珍重待春風”,“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珍重待春風”出自《九九消寒圖》,表示人們熬冬盼春,美好、渴望而期待的心情。

再比如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這句出自南宋詩人陳剛中《陽關詞》,意思是五湖四海大家皆為兄弟,無論身在何處相逢,大家都彼此親密,並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

唐代著名宰相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的詩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意思是隻要彼此相知相惜、感情深厚,便沒有距離遠近之分,即使相隔萬里,也猶如近鄰一樣親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思是儘管現在前方面臨困難重重,但我們一定會乘風破浪,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同樣,對於疫情,我們也抱有必勝的信心,定能驅逐病毒,取得最終的勝利。

在我們國家處於特殊時期和危難之際,世界上同一個地球的很多國家,也在第一時間向我們伸出了援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詩經·衛風·木瓜》中寫到:“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意思是你將木桃贈予我,我拿美玉回報給你。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與你長久的交好。感謝塞爾維亞、巴基斯坦、日本、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支援,讓我們也在患難之中傳遞著溫暖,見證著友誼,遇見感動。

詩詞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每個人的答案各有不同。它的情感色彩、審美意蘊,它內涵的典故、背後的詩人,更重要的是,它內蘊傳遞表達的是那些古今相通的情感。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是唐詩,異域人共情,中國人理解。人類共通的情感表達,哪怕是逾越千年的詩句,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都能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

可見,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韌性與穿透力,也自有它的生命力與持久性。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詩意之美,美在情真與韻味

詩詞在當時當地是詩人個人經歷、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但那些能夠成為傳世經典的佳作,必然是超越了情感,跨越了時空,能古今相通,引發共鳴。(文|黎麗)

參考文獻

[1] 劉毓慶 李蹊.詩經(上)國風[M].北京:中華書局.2014:324-325

[2] 於明善.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5:80-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