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現於南山博物館2號專題展出的“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展覽將於2020年4月20日閉展。請觀眾朋友們抓緊機會前來參觀哦~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洗手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確的洗手方式,可以有效地清除手上的細菌。那以前的古人是怎麼清潔的呢?《禮記·內則》中多次提到:“雞初鳴,鹹盥漱。”說明古人早已有晨起盥洗漱口的衛生習慣。


沒有自來水和洗手檯,那古人是怎麼洗手的呢?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蟠虺紋匜[yí] 春秋·吳 河南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蟠虺紋盤 春秋·吳 河南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盤、匜使用圖


我們通過“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展覽展出的一組器物——蟠虺紋匜和蟠虺紋盤可以瞭解到,那時的人們並非在盤中直接洗手,而已經使用活水來洗手。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樊夫人龍贏”青銅盤、匜 春秋·樊 河南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番君”銅盤 春秋 信陽博物館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獸形匜 春秋後期 故宮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蛙紋匜 戰國前期 故宮博物院藏


青銅匜應沃盥之禮的需要從酒器而轉化為水器,其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其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前有流,後有鋬[pàn]。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當時,水器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現了匜和盤的組合。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雲:“奉匜沃盥”。“沃盥”中的“沃”即是以匜澆水於手,“盥”則是洗手、洗臉,盤則用來承接棄水,盤與匜配合使用,是貴族們行“沃盥之禮”的重要器皿。隨著沃盥之禮的逐漸崩壞,戰國晚期以後,洗、盆等取代盤,匜轉化為瓢,但它們不再配套使用了。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雲紋洗 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金立雙鳳盥盆 清 故宮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盥手觀花圖(局部) 南宋 佚名 絹本 設色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漢宮春曉圖(局部) 絹本 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沃盥之禮?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人沃盥的禮儀還要更勝今人一籌,除了為清潔,另一種便是表達自己的敬重之意。盥洗在禮書中看似並不顯眼,但此種儀式卻貫穿多種禮儀儀式中。每次主人與賓客間一次次盥洗,都預示著重要儀式的開始或結束。


在日常的生活中,對自己的長輩行“沃盥之禮”,早晨為長輩奉上匜盤,伺候他們洗臉和洗手。


在宴飲方面,古人也是十分講究衛生的。進餐時,手宜潔淨,故進餐前後都要沃盥。《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槃[pán]匜,在東堂下。”貴族在宴饗和重大儀式前,一般會有僕從伺候洗手。《禮記·內則》雲:“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一般的人家接待賓客時,則由長者為客人執匜注水,年輕人則在旁奉盤接水。客人洗完了手,主人還要用雙手遞上一條擦手巾。《儀禮·鄉射禮》:“主人坐取爵,興,適洗南面。坐奠爵於篚[fěi]下盥洗。”鄭玄注:“盥手又洗爵,致潔敬也。”每逢舉行飲酒禮,洗手並洗爵,這也是敬酒禮儀中的一個重要程序,須當面進行。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電視劇《羋月傳》羋姝秦王婚禮中的沃盥之禮


《儀禮·士昏禮》記載:“嫡入室,媵御沃盥交。”舉行婚禮之時也要行沃盥之禮,讓新人入席前淨手和潔面,表示潔淨之意。


更不要提在祭祀儀式或朝覲這種重大的場合了,諸侯在行祭祀儀式或朝覲時,有專門的人奉匜洗手。《周禮·夏官》載:“小臣受王之命,大祭祀,朝覲,沃王盥。”


看完是否對洗手這件事有了更多的瞭解呢?連古人都這麼如此認真地對待洗手這件事情,疫情期間,我們更應該學會科學的洗手方式,快來跟著動圖學習一下七步洗手法~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圖源丁香醫生


孟瑩 《匜與古代沃盥之禮》

俞水生《古代盥洗禮儀漫談》

馬 巖《文化人類學視角下週代盥洗禮及文化功能》

大象中原閉展倒計時6天 | 古人洗手有什麼講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