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诸将之首"俞大猷

明朝后期沿海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俞大猷一生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率领"俞家军"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趁机作乱的伪倭寇。


“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


读历史之人都知道,在当时肃清海患的战争中,戚继光和俞大猷可谓是双子星座,绝代双骄,他们都属主持东南沿海防备的胡宗宪节制,按时人的说法是“俞龙戚虎”,但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人只知道这戚继光,而俞大猷最多只能算偶尔能在其后作个陪衬,但,以《明史》对俞大猷的评价则反其之,称俞为“诸将之首”。

“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


俞大猷可谓是军事全才中的全才,从战略到战术,从理论到实践,从步战、海战到车战,从个人军事技能到阵法,从心理战术到军器克制,无一不通,不精。击溃安南入侵,扫平闽粤山贼,歼灭倭寇海盗,大败北虏骑兵,建功从南至北。

其以车战败虏之事,《俞公功行纪》记载“曾以其车百辆,步骑三千挫虏十余万众于安银堡。虏救死扶伤,追奔逐北数百里,自入寇以来,未有此衄”《明史》中亦有“乃造独轮车拒敌马。尝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敌安银堡”。

翁梦鲤评价俞大猷之军事业绩:

“是故北虏也、倭夷也、安南也、闽越也而四夷之守固矣;车战也、楼船也、火攻也、阵法也,而制御之术安矣;剑也、枪也、虎叉也、弓马也,而击刺之法精矣,至如料敌之明、应率之奇、荐贤之虚、服顽之裕、善后之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称曰仁义节制之师,而孙吴所不能兼”。

俞大猷从19岁从军到66岁退休,贯穿他长达47年从军生涯的,是他屡屡有功无赏,功劳被顶,“失事停俸”、“坐戴罪办贼”、“夺世荫”、“再夺世荫”、“逮系诏狱”等处分,他的一生都在戴罪立功!

俞大猷在与倭寇的战斗过程中发现,倭寇虽然从海上来,但是却擅长陆战,不擅长海战。于是俞大猷招募训练一支水师,并选用福船与倭寇在海上战斗。 在战术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战,无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众击寡,以大铳打小铳。 实战过程当中,俞大猷建立的水军与戚继光的陆军相互配合,有效的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 建立车营
“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

俞大猷在随巡抚李文进驻守大同期间,发现塞上民族擅长使用骑兵。为了针对敌人的骑兵,俞大猷创造发明了用独轮车对付骑兵的办法,并在实战中以独轮车和骑兵相互配合,成功将敌人击败。事后李文进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朝廷自此开始设立兵车营。 而后戚继光在抵御蒙古入侵时,也借鉴使用了兵车骑兵等相互配合的方法,成功守卫了蓟门,使得敌人不敢靠近。

“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

俞大猷早期拜王宣、林福为师学习《易经》,得到蔡清的真传。后以拜赵本学学习用《易》推演出来的兵法。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之后又跟随李良钦学习剑术。

俞大猷著有《剑经》一书,虽然名为"剑经",但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内容包括"剑(棍)"、"射"、"阵"三法,俞大猷认为"棍为艺中魁首"。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戚继光曾称赞《剑经》说:"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


但是,就对后世的影响及名望来说,俞大猷远不如戚继光,这是同他个人的性格和操守密切相关,他性情耿直,不耻官场上迎来送往,暗流涌动的潜规则,所以,他在官场上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在那个时代,怕是得不到好果子吃的,一个既不会讨好上司,又不会圆滑做人,恪守自己的处事原则 之人,其仕途的艰难自是不难想象。

“铁棍剑仙”——明末声名不彰的


《明史》有段对俞、戚的比较:“(戚继光)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就是说戚继光的操守有亏,不如俞大猷,但行事果断,性情刚毅则强于他。对于操守问题,其实就是指戚继光走的是张居正的门路,甚至购买“千金姬”送给张居正。和戚继光相比,俞大猷处处遭掣肘,朝中无人不说,就连他的顶头上司都动辄参他一本。不是他人际关系恶劣,而是众人皆醉,岂容你独醒!在一片关系网交织的社会中,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当然是排挤的对象。

《明史》对俞大猷的评价甚高,说他“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意思是此人具有罕见的节操,喜欢拿古代的贤士豪杰来比自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努力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