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夫妻肺片"

两年前冬天,我独自去成都旅行

入席点菜,纤纤玉指捧起菜谱,一眼看见夫妻肺片。

我眼中漾出一股惊讶,夫妻肺片?

"就点这道菜。"我对服务员说道。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

这道菜的菜名有一种心连心、肺连肺的味道,难怪肺片前有夫妻二字。

肺片,最初仅是成都的一种大众小吃。所谓肺片,即是选择屠牛场丢弃的各种杂碎切成薄片,再用调料或拌或蘸而吃。

牛头、皮、牛、心牛肚、牛舌等在古代通常被视作不值钱的废弃物,可是把这些没有用的牛杂切成薄片一组合,还真是歪打正着,创造出了一道别具风格的成都美味。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

旧时的成都街头多有提篮,挑蛋的人叫卖肺片,他们把颜色各异的杂碎切成薄片,乘放在一只干净的竹篮里,上面再盖上一块白色的干净毛巾。

而篮子另一头的碗里则是一碗勾兑好的调料,有红油、辣椒、酱油、葱花、芹菜末等,香味扑鼻,勾人食欲。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

贫苦人家的大人或孩子们听见小贩吆喝都积极的跑出来,热热闹闹的把小贩围住,小贩出售的废片,不论斤也不论份,而是论片。每吃一片就将一枚作废的小铜钱放在明处,待食客满嘴油香的,吃完小饭便按照铜钱数收款。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

由于肺片不值钱,因而出售的价钱也很便宜。街上的人力车夫、搬运工等卖苦力的人也常常光顾,甚至有些大户人家的妇女也抵挡不住这种极具特色的平民小吃的诱惑,偷偷买些回家换口味。

夫妻肺片则是肺片中最杰出的。创始人为郭朝华和张田正夫妇。

抗战时期,夫妻俩走街串巷、提篮叫板,两口子长得清清爽爽,打扮得干干净净,他们的肺片与众不同,不仅选材精、加工细、讲卫生,而且调料也很出色。

两口子白天把牛肚、牛肉、牛、头皮之类的原材料买回来,晚上就在灯下用刀细细的剖、挑、小切。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

由于心灵手巧,由夫妻俩切成的碎片,牛肚白嫩如纸,牛舌淡红如花,牛头皮透明微黄,再加上佐料特别齐全,有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酱油和鲜嫩的芹菜节等。

因此凉拌出来的肺片殷泓鲜亮,色香味俱全,寒受食客喜爱。

街头巷尾的人看见夫妻俩提篮飘荡而来,都亲切的呼之为夫妻肺片。

后来夫妻俩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租了安乐寺旁边一间店面,堂而皇之的挂出了夫妻肺片的招牌,成为成都最有名的一家肺片店。

现在夫妻肺片已由当初的小吃演变为川菜中一道十分有特色的凉菜,其特点是清香爽口、不腻不粘,十分提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给我一个点赞关注。

舌尖上的成都美味:摆摊夫妇创造

夫妻肺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