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先彆著急,分析之後再做決定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回家後情緒低落,肯定要追問發生了什麼,如果孩子說在學校受了委屈,受到了不公正對待,此時千萬不要著急到學校去理論,先冷靜下來,問清前因後果,然後再做決定。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先彆著急,分析之後再做決定


首先,孩子說得未必是全部事情的經過。這並不是孩子在說謊,而是我們所有人在敘述與自己有關的一件事時,都很難保持絕對的客觀性,一定會把事情描述得傾向於自己,其實有的時候事情的本質並不是孩子描述得那樣。孩子在訴說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時,一定只會訴說自己的委屈,而將其他不利於自己的事情有意無意地省略掉,這就需要我們家長一定要問清情況,再做下一步的決定。

仍然記得從教以來最大的一次學生打架事件,十幾名男生圍打一名男生,被老師發現後及時制止,並通知家長前來處理。被打學生的家長來了後自然不依不饒,吵著鬧著要說法。後來經過調查,這名被打的學生因為平時就亂傳謠言,總說誰和誰有好感,哪個同學與哪個同學之間有曖昧,並以此為樂,大肆宣揚,最後引起了眾怒。原因找到了,但打人總是不對的,最後十幾名學生的家長進行了經濟賠償,但這名被打的學生也轉學了。

從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有些事情的因果關係不是表面看來的那麼簡單,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先彆著急,分析之後再做決定


其次,如果孩子真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有了委屈,家長也先不要立刻表明態度。先冷靜地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孩子自身找一找原因,也可能變壞事為好事,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反而有好處。

剛上班時,碰到班上的兩個小男孩打架,本來沒有多大問題,結果第二天兩個孩子的家長來到學校後都情緒激動,竟然在學校動起手來。我們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乖的,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其實有時真的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後來仔細地分析了原因,一個孩子在上廁所時推了另一個孩子一把,兩人就打起了架,可再往前數,被推的孩子先做過同樣的事,那誰對誰錯?最後的結果兩家的家長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還動了手,再看兩個孩子,下課時又像以前一樣,摟著肩膀玩去了。家長尷尬得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先彆著急,分析之後再做決定

再次,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幫助孩子打開心結。孩子的心裡都是陽光的,當他們的心裡有了陰霾時,我們家長要及時清掃。不過要注意方式方法,也不要一味地找別人的原因,同時還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我們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一定要把好關。

最後,如果孩子的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且還比較嚴重,我們家長就不能只做自己孩子的工作,也要把事情反應到學校。不過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語言上不要過激,要心平氣和。這時也可以聽聽老師的說法,兩相比較一下,再分析一下事情的對錯。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先彆著急,分析之後再做決定


如果最後孩子真的受了委屈,並且還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覺得老師和學校也會給孩子和家長一個公正的說法,同時家長也要理解學校和老師,每天面對這樣多的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紕漏,處理起班級事務時總會有些差錯,不要上綱上線,多包容,多理解。但要注意,溝通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不然孩子可能會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自己所有的事父母都會為自己做主,這樣會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剛上班時,有一位老教師在處理班級學生的糾紛時,對兩個孩子都進行了批評。結果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到學校大鬧一場,結果班級裡所有的孩子都對這個孩子避而遠之,孩子漸漸地沒有朋友了,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就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而老師還不能嚴厲地處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有理不在聲高,要心平氣和地說。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先彆著急,分析之後再做決定


總結一下,孩子說自己受了委屈,受到了不公平對待,一定要查清事情的原委,不要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就妄下結論。如果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大,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並和孩子一起反思自己在此事中有沒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要改正。如果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就要與學校和老師心平氣和地溝通,及時解決,不要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