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与长生不老药是真的吗?一篇文章告诉你

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前身,而它的前身则是古代的制陶、制药、酿酒和冶金等生产活动。

炼丹术与众不同,它并非仅由其前身逐渐积累发展而成,它的诞生有一个直接的诱因,这特殊的动因就是古代中国的神仙说。奇特的神仙说不仅仅是炼丹术的导渠,而且还一直是中国炼丹术的理论支柱。五光十色的神仙说给炼丹术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引导炼丹术走上了一条扑朔迷离的曲折道路。炼丹术的源头,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神仙说与不死药。

神仙说在古代中国由来已久。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有多条记载追述:“有轩辕国,不寿者八百岁,寿者数千岁”;“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不死之民在其东,其人为黑色,寿,不死”,为何长寿不死?原因是服食了不死药:“有不死之国,阿姓,不死树甘木是食”;“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皆操不死之药以距尸”。

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与长生不老药是真的吗?一篇文章告诉你

《山海经》

《战国策》也有不死药的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列子·汤问篇》甚至给出了仙山的具体描述:“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璜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最先倡导神仙说的是一些有闲从事长寿炼养活动的方士。方士,源于古代的巫师。他们不仅熟习巫方,而且还有书本知识,已跻身于有文化、有身份的“士”阶层,所以很容易获得上层社会的信任。如在当时的燕国,“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韩非子》)战国时代,神仙思想已在中上层社会蔓延开来。倡导神仙说的方士,常常被称为神仙家。

大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里屡次提到了理想中的仙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他们“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无常殃……”

许多文学家也对神仙倾注了自己的美丽幻想。屈原的《离骚》、《九章》就生动地描绘了许多仙人活动的场面。《楚辞·远游》中赞曰:“……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息。……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既有智者的充分肯定,又有文人士大夫的热情歌颂,神仙说在战国中期很快就成熟起来。它不再是幼稚的传说,而变得有根有据、有模有样。鼓吹仙术的方士们又利用时兴的邹衍阴阳五行说来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广的“方仙道”流派。《史记》专有“封禅书”一卷来记述这方面的事情:齐威王、宣王之时,方士者众,“不可胜数也”;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些怪迂荒诞的燕齐方士宣称,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自威、富、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长生、变仙的确迷人,尤其是大权在揽贪得无厌的封建统治者更是迷恋之。战国诸王侯开始了大规模的求仙问药活动之后,情况一发不可收拾。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登上皇帝宝座不久,一次就遣发方士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东海求仙人。其后不久,又遣使燕人卢生、韩众等方士入海寻找仙人和不死药。数年间,兴师动众,屡派大队人马广求仙药。可结果,“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失望之余转而大怒,抓来在京的儒生方士数百人,不问青红皂白,“一坑”泄恨,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但秦始皇仍不甘心,最后一次出巡(公元前210年),又去东海边,“登会稽,并海上”,祭拜山神海神,“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与长生不老药是真的吗?一篇文章告诉你

秦始皇

汉朝皇帝求仙之心更切。汉武帝闻说昔日铸得神鼎骑龙升天而去,便大发誓愿:“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汉武帝在位期间,不仅派出大队船只入海求仙药,还下令在沿海一带建造了许多金碧辉煌的望仙楼,年年亲自东巡,宿留海边,摆下各式美味佳肴,焚香祷告,企图招来神仙授给不死药。

在帝王至尊的封建时代,皇帝一人好之,上下千万人趋之。汉武帝召进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一批方士为他求仙作药之后,“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

继汉武帝之后,汉宣帝、成帝和哀帝都是热衷于神仙之事,他们常年广征神仙方士,“多上书言祭祀之方者皆得待诏”。虽时有谷永、桓宽和王充等臣子大声疾呼:“奸人惑众、欺罔世主也”,但帝王们终不罢休。北魏太祖,“置仙人博士,立仙坊”,驱使上万人为其作仙药。唐代,“开元之末,明皇怠于庶政,志求神仙,惑方士之言,自以老子其祖也”。唐玄宗经常召见道,拜官赐物,亲受法,并下诏:“诸郡有自古得道升仙之处,虽令醮祭,犹虑未周,宜每处度道士二人、三人,永修香火。……天下灵山仙迹,并宜禁断樵采戈猎。……自今以后,天下每月十斋日,不得辄有宰杀。”(《唐大诏令集》卷九)。

神仙观念,反映了贵族阶级企求永享人间富贵的思想,也只有他们,才能动用大量金钱长时间地去寻仙问药。可是,企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也逐渐在平民百姓心中扎下了根。王公贵族追求仙药的同时,神仙传说也一直在民间流行。诸如“王母娘娘传说”、“嫦娥奔月故事”以及“八仙过海”等许多仙话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故事。百姓家中时常挂有各种神仙图像,以寄托对长生幸福的思念。

甚至还有许多正正经经的神仙专著流传于世。例如,汉有刘向的《列仙传》,晋有葛洪的《神仙传》,唐有杜先庭的《墉城集仙录》,宋有陈葆光的《三洞群仙录》,明有王世贞的《列仙全传》,以及道教历代编写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神仙鉴》等书。尽管神仙的一大特征是长生不老,而这些著作又把许多寿命一般的名人、俗人,如老子、庄子、徐市、刘安、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乃至李白,都神化为“仙”人,可人们还是乐意相信,代代相传。神仙说早就成了民俗,融入了古代文化之中。

离奇古怪的神仙说毕竟也有些自然事实为基础。例如《史记》所提到的东海“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虽神秘莫测,然也不是凭空捏造,乃是有“海市蜃楼”之自然现象为原型的。海边和沙漠地区,由于特殊的天气环境,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的折射时,会把远处景物显示(可正显、倒显或侧显)在空中,从而出现奇异的景象,这种物理现象称为“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县因其特殊气候,可以经常看到渤海庙岛群岛的幻景。《梦溪笔谈》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秦汉时代,人们认识能力有限,又强作解释,就把海市蜃楼现象神化了。

上古之人,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岁,偶尔有人善于治病养生或恰处于有利环境而活到百岁,自然会令一般人惊奇。由惊奇转变为羡慕与崇拜,崇拜过度最终导致神化,长寿者的故事于是越传越神奇,以至变成了长生不死锴的“神仙”。

神仙思想在我国如此普遍,而其他国家却是罕见,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升天或者下地狱,但肉体注定要死亡的;印度佛教也下结论,灵魂可以转世再生,但人寿终有尽,尸身不可留;唯独中国的神仙道教大力宣扬,只要修炼道法,灵魂和肉体都可以长生不死,永留世间。世界各国都有神,唯独中国才有仙。神是天上固有的,是上帝派出的,他们“由上而下”,希腊神、罗马神皆如此。中国人却认为,有神还有仙,仙是世间所出,是凡人所变,他们可以升天,“由下而上”,九公八仙皆是由世人成仙。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生在世理应受苦受难,必须禁欲苦行赎罪救身,一切皆空,人生充满悲剧色彩。而神仙道教却不否定人生欲望,主张人人修炼成仙,以便长生不老,在天上或人间永享快乐与幸福。如此些等等,令日本学者纳德忠大发感慨:“在地球上使自己的生命无限延长,这就是神仙说的立场,但这种特异的思想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与长生不老药是真的吗?一篇文章告诉你

太上老君

神仙思想充分注意到了自然界的特殊现象,但在认识的过程中,在归纳总结的时候,又过于主观盲从,不顾原有事实,随意夸大,甚至任意编造谎言,以至造成荒涎不经的后果。神仙说还过分强调个别的特异现象,对未知事物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以至造成盲目迷信的消极一面。

然而,一度深受古代人欢迎的神仙说,也自有其合理可取的一面。神仙思想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古代人民企图摆脱自然界的束缚以及社会制度的压抑,向往自由幸福的追求。这是一种肯定人生的乐观上进精神,它在鼓励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生活、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神仙思想昭示,人生幸福不是寄托在来世而是建立在今生;神仙说强调,寿命的延长、本领的扩大、幸福的获得不是靠上天的恩赐而是靠自己的努力、靠积极的修炼服食。这种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的积极精神,在古代或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它给予人们斗争的勇气。给予人们对自身潜在能力的无限信心。它鼓舞人们大胆地去探索去追求,去认识自然,去实现人工控制自然、主宰生命的美好理想。

历史上的炼丹术,一场风风火火的向大自然挑战的大规模活动,就是在神仙思想强有力的指导和鼓动下进行的。人类为此狂热的举动付出许多牺牲,他们也因这场实际活动取得不少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