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失敗的根源,在於十八路諸侯的錯誤分封

效仿800年國祚綿長的周朝,西晉堅定不移得對分封制情有獨鍾。但優柔寡斷的西漢卻一直在分封制和郡縣制之間搖擺不定,即羨慕周朝成功的分封制作用,又心疼土地和權利的旁落;既擔心後世皇帝等不到諸侯勤王的輔佐,又擔心郡縣制,會重蹈短命王朝秦帝國的覆轍。一時舉棋不定,遂決定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軌,且行且看,以觀後效。

項羽失敗的根源,在於十八路諸侯的錯誤分封

項羽分封圖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為了籠絡各路諸侯為己所用,往往在大事未定之前,就把誘人的地塊許給了一些利益相關的軍事勢力集團。似乎每一次的分封允諾,都是在挖高祖劉邦心頭的肉肉。

擁兵自重的韓信要做假齊王,並以此要挾,作為出兵滅楚的先決條件,這種行為未免有種強買強賣的嫌疑,尤其是把這招用在自己的頂頭上司,絲毫不怕往後要穿小鞋。高祖為此也心懷憤懣,然而正是用人之際,韓信的軍事才幹和擁兵數量是楚漢相爭天平上最重的一粒砝碼。彭城之戰,劉邦的五十多萬兵馬卻被項羽的區區三萬兵馬打的滿地找牙,還把父母、老婆孩子弄丟了。深究起來,就是缺乏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核心指揮官。一句話,就是韓信不在現場才導致的完敗。

在張良的策劃下,劉邦封給了韓信一個真齊王。並順水推舟地說“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堂堂正正的真齊王”甚至畫了一個從陳地以東到大海的這麼一塊大餅給韓信。果然韓信的大軍就迅速開拔,急不可耐地上趕著前來助戰,並且制定了十面埋伏計,一舉剿滅了項羽。利益分配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這個封王的性價比之高,可謂是歷史之最!

彭越接到了劉邦關於進剿圍殲楚軍的命令,也是表現出極度的拖延症。劉邦一敗再敗,對於彭越的出兵可謂是望眼欲穿。張良又獻策劉邦,把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到谷城(今山東東阿)分封給了彭越。果然彭越就四處遊擊,出兵截斷了楚軍的糧道。為漢軍的大勝奠定了基礎。

用計逼反九江王英布,派遣和吳芮私交甚好的張良去策反長沙王吳芮,都是許以諸侯之位。唯有臨江王共蔚,逆風使舵,不識時務,反落得個國滅身死的悲劇收場。

確實把碗裡的羹湯,勺給別人,是件難言愉快的事,似乎漢高祖對於每一個封王都透露著權宜之計的無奈。反觀項羽,就極度地遵從了自我內心的意願。五虎上將只封了一個九江王英布,此舉還是為了籠絡楚地南方軍事力量的擁戴,西楚側翼的衡山王吳芮為人忠正,值得信賴,荊楚腹地的臨江王共敖無疑是眾多的諸侯王中最忠於項羽的,如果再加封一個興於九江郡的心腹大將英布為王,完美地製造一個安定團結的西楚大後方,一旦天下有變,擁有一個穩定的南方大後方,只需把所有的矛頭集中指向矛盾重重的其他方向,事實證明,故楚的南方勢力諸侯,確實比北方的諸侯更晚一些投入劉邦的懷抱。


項羽失敗的根源,在於十八路諸侯的錯誤分封

楚漢相爭的後期格局


至於龍且,季布,鍾離眜,虞子期,項羽早就把他們當做自己私有化的一支軍事中堅力量,隨時待命出動,平叛四方。項羽的諸侯分封卻成功地繞開了他們,絲毫沒有顧及他們的實惠需求。事實上分封得利的多寡和忠誠度不成正比。五虎上將中唯一背叛項羽的恰恰是唯一得到封王的英布。相當於一個團隊集體圍獵,到了瓜分獵物的時候,卻不按多勞多得的規則來分,而是按打獵者的資歷來分取獵物,或是頭領把獵物當做收買人心的籌碼來定向分配,這對於戰功赫赫的五虎上將哪有公平可言。如果當初其他四位五虎上將獲得分封諸侯位,相信再借一個膽給齊國的田榮,他也不敢挑頭造反,成為諸侯的五虎上將隨便哪一個出動,都能秒殺田榮,何須項羽親征齊國,豈會給其他心懷不軌的諸侯王可乘之機?顯然項羽的失策就在於諸侯過於旁落他人。導致了割據勢力的去項羽化。

對於其他虎將未曾得封的心理陰影史書上並未記載。但是這絲毫不妨礙現在的我們,通過韓信和彭越獲封后軍事上做出前後判若兩人的迅速反應,完全可以推斷這份功名所迸發出的能量。

四位失意的五虎上將,並沒有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消極怠工,其中三位都把生命貢獻給了效忠西楚。從這一點不難定性,項羽的分封方案實在是一場自掘墳墓的失敗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