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近日,春日和煦,万物生长,笔者在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鱼塘看到,成群结队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仿佛在热情地向人们打招呼,展示它们给群众带来的财富。趁着天气好,贵州民族大学派驻镇远县驻村工作队队长、报京乡报京村第一书记黄介武来到塘边给鱼儿喂食,望着肥大的鲤鱼,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镇远县报京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纪实

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报京乡报京村第一书记黄介武为鱼儿喂食(周昌高 摄)

报京乡地处镇远县最南端,距县城39公里,辖6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11344人,是侗族和苗族聚居地。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乡拧成一根绳、凝聚一股劲,2019年3月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当年底又实现了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和最后一个贫困村贵洒村出列,彻底撕掉了贫困的标签。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报京乡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撬动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党委的引领作用以及支部和党员带头作用,迈出了产业发展的铿锵步伐。

党委“领航” 找准产业“新路子”

“我乡严格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和‘六个转变’要求,着力发展蛋鸡、林鸡、花椒、小米、精品水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突出示范带动,在规模化、精品化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做实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进一步拓展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渠道。”报京乡党委书记何洪道说。

为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坚决打好产业扶贫这场硬仗,报京乡成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乡党委班子成员挂片包村,实施村级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挂钩联系村级产业项目,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培训、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全力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和困难。

同时,邀请或选派县、乡农业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巡回指导,现场示范,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的技术难题,因地制宜帮助各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社联建”“三变改革”“校农结合”等产业发展构架,搭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平台,提升了产业效益,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报京乡石桥村蛋鸡养殖场(杨子轩摄)

近年来,报京乡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抓好低效作物调减,大力发展高效益农业产业,形成以蛋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石桥村重点发展精品水果,松柏村发展花椒,屯上村发展脱毒马铃薯,报京村发展生态养鸭,报友村发展林下养鸡,贵洒村发展小米,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出了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产品。

据了解,目前报京乡养殖蛋鸡10万羽、林下鸡3000羽、生态鸭25000羽,种植花椒1000亩、脱毒马铃薯500亩、小米800亩……7000羽二期林下鸡项目、10万棒食用菌培植基地正在抓紧建设中……全乡的产业欣欣向荣。

支部“起航” 配强发展“领头雁”

“桃树谢花了,即将进入幼果期,桃林的乌鸡三五成群,悠闲自在地啄食……”沿着农业生产便道,笔者来到石桥村桃林养鸡场,俨然进入了一个农业生态养殖园。

“在桃林里面养鸡,可以降低养鸡的成本,又能促进桃树的生长,收益有保障!”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通说,桃林里的青草、昆虫是无公害的饲料,放养的乌鸡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销路不是问题。

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报京乡石桥村桃林养鸡场(李安生摄)

石桥村土地少而林地较多,发展林下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群众所盼。近年来,该村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实施了“林禽”“林药”“林蜂”等套种套养产业,既用活了树林子,又鼓满了群众钱袋子。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近年来,报京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安排部署的“可持续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长效脱贫机制”“红色党建十项计划”等党建战略行动,把创业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级党支部书记,切实把农村发展需要的好支书及时发现出来、精心培养起来、合理使用起来,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大家锄草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伤到马铃薯的根部,免得影响收成。”贵州民族大学派驻屯上村第一书记杨洋抢抓农时,带领10余名群众来到地里锄草,望着连片长势良好的脱贫马铃薯,大家都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报京乡屯上驻村干部与群众一同为脱毒马铃薯锄草(李安生 摄)

“马铃薯种植技术简单,群众容易掌握,这是一条很好的增收路子。”杨洋说,从2019年开始,村“两委”积极同乡党委、帮扶单位沟通,争取扶贫资金,整合土地资源,发动群众种植脱毒马铃薯。同时,用好帮扶高校资源,以“校农合作”模式为群众搭建了稳定的销售市场,让群众的“菜篮子”直通高校食堂的“菜盘子”,确保了马铃薯的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地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报京乡严格执行日常请销假手续并及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有效防止了第一书记在选派单位和任职村之间“两边跑”现象的发生;及时掌握第一书记日常表现、工作实绩、对群众熟悉度等,全力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年度考核;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其在村工作生活情况,倾听驻村工作想法、建议、感受;鼓励第一书记积极为村里的发展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村级发展。如今,驻村第一书记已成为带领报京乡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和“主心骨”。

党员“续航” 培育致富“金种子”

“我是一名党员,有义务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李智是贵洒村党支部的一名党员,他和爱人李雪芳不甘贫穷落后,创办起了贵洒小米酒加工坊。2019年,该加工坊年产小米酒和果酒1.6万斤,纯利润达10余万元,带动本村及邻村200余户群众种植小米和水果,以及1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3000余元。

“在这里干活离家近,而且比较轻松,一天有70元的收入。”万二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自家种植4亩小米外,他还在小米酒加工坊做临工,去年家庭收入4万余元,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群众们的小米地已经翻整完毕,大家都在为抢农时、夺丰产、保收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李智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2020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带领群众走一条通过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致富新路。

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贵洒村群众采收小米(资料图)

在报京乡,像李智一样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带头发展产业,带出了群众发家致富的一片新天地。

松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年德,带动18户群众种植辣椒21亩,预计户均增收3000余元;石桥村党员潘文贵自己投入8万元发展经果林200亩,带动4名群众就近就业,利益联结17户贫困户;报友村党员邰邦平饲养母猪6头,预计收入6万余元……

近年来,报京乡实施党员“金种子”计划,在各村开展摸底排查,重点在村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选拔有特色产业,愿意传授自己的致富技术和方法经验,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帮扶困难群众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金种子”,着力解决农村党员示范带动效应弱的问题。

不忘初心担使命,奋楫扬帆再出发。接下来,报京乡党委将继续凝心聚力、励精图治,把支部和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发动起来,以百倍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奋笔书写产业发展新篇章。

党旗飘 产业兴 群众富

报京村火焰山上冒了新芽的花椒苗(杨子轩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