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然後將大門緊閉,再也沒有誰,能闖進她神聖的領地 ——狄金森

《鋼琴課》是由簡·坎皮恩執導的女性電影,瀰漫著盎格魯撒克森式的不平衡美學,跳脫了循規蹈矩的流派電影,細膩入微地呈現出女性的內在情緒,不再遮掩修飾女性的本能慾望,體現出深厚的“女性關懷”,不得不說,真正為女性拍電影的,永遠是女性自己。影片獲得了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不論是在藝術效果還是人性探索上,都達到了極致,女主霍利·亨特也一舉攬獲了戛納、奧斯卡雙影后。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導演:簡·坎皮恩

19世紀中葉,啞女艾達受父母之命,帶著九歲的女兒弗洛拉改嫁到新西蘭,素未謀面的丈夫斯圖爾特為她抬走所有的箱子、桌子和行李,唯獨要捨棄那架笨重的、老舊的鋼琴,艾達由此對丈夫心懷怨懟,無奈之下求助鄰居貝因帶她去海灘彈琴,在悠揚的琴聲和純真的笑容中,貝因讀懂了艾達的內心,用八十畝地和艾達的丈夫做交易,換走了鋼琴並請毛利人運回家中,校準音後請艾達來上鋼琴課,向她提出接受親撫可以換回琴鍵。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鋼琴課》劇照:艾達和弗洛拉

久而久之,貝因漸漸打開了艾達的心門,他們身心交融,相依相偎,斯圖爾特得知後,怒火中燒,砍下了艾達的一根手指,最終,貝因帶著決絕的艾達離開了這個痛苦之地。艾達將鋼琴拋到海中,重新組建了家庭,在愛的鼓勵下,開始學習講話,戴上金屬手指,給小城的人們上鋼琴課。

一、從“脆弱-應激-適應模型”分析,親密關係的解體與重建

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維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期激烈的衝突,一方剝削另一方,或是吸引力消退等,都會讓親密關係走向解體和消亡。要得知親密關係的質量和穩定性,可以從“脆弱-應激-適應模型”分析。

親密關係的準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 自主(有空間,佔有慾不能太強)
  • 相似(價值觀、興趣愛好相似)
  • 開放(可以真誠地進行自我表露)
  • 公平(不利用、不剝削對方,尊重)
  • 吸引力(保持浪漫、拒絕平庸)

調查顯示,女性更在意親密關係中的自主、開放、以及公平,傾向於實用性和自我感受,而男性則更多關注吸引力,失去激情的親密關係會令他們感到沮喪、乏味。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艾達漂洋過海來到荒涼的愛爾蘭小島,她對自稱為神的斯圖爾特抱有幻想和期待,然而當斯圖爾特毫不猶豫捨棄她最珍視的鋼琴時,艾達有一種幻滅的感覺,巨大的隔閡讓她無法從這段婚姻中獲得愉悅,在進一步的相處中,她更加感受到丈夫的狂妄、粗俗、勢力、不堪。

他們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交流障礙,這樣的關係是沉悶無趣的,而貝因卻能讀懂她的渴望,帶給她愉快的相伴,給予她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同時,替代選擇的易得性,也改變了艾達和斯圖爾特關係中的權力平衡,關係開始走向失控。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脆弱-應激-適應模型

脆弱-應激-適應模型指出,婚姻的質量取決於我們是誰,遭遇的環境,以及我們應對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艾達在童年就存在不安全型依戀,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更易受到傷害,適應能力較差,應激事件的發生,讓本就不牢穩的關係徹底解體。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劇照:艾達

貝因帶艾達離開了幽深的島嶼,重新組建家庭。艾達有一種恍若隔世的錯覺,她時常會想起那架沉落在海底的鋼琴,終日演奏著怪異的睡眠曲,她要埋葬自己無聲的沉默在海底,放棄一些藝術性的表達,學著融入世俗,適應生活,來換取原始的生命力,以及生生不息的愛與關懷,這也是她為重建親密關係付出的代價。

二、鏡頭語言和意象隱喻互為映照,構築完全的女性世界

這是一部象徵主義的女性電影佳作,僅僅是艾達繁複的裙子,就被運用到多個場景中,用裙撐支起的帳篷,貝因在裙下的慾望探索,海底撐開的裙襬如同綻放的花蕾,這些鏡頭都有一種壓抑古怪的美感,配上邁克爾尼曼的音樂,讓人靈魂出竅,同時也暗喻外在文明與粗獷自然的衝突與融合。

1、封閉的精神狀態和被操縱的命運下,失聲是對未知的恐懼與自我保護

影片從艾達雙手掩面的鏡頭切入,眼神是膽怯的,躲閃的,不安的,獨白是孩童的聲音,那是從艾達心底傳來的,她自六歲起就再沒有說過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與人交流。

來到新西蘭的小島上,艾達曾試圖說過兩次話,一次是對貝因表達愛意,爭取愛情,一次是為背叛斯圖爾特付出代價,換取自由。

那時女性更多的是淪為時代和權力的犧牲品,失聲暗喻她缺少對命運的掌控力,同時也是一種非常規的自我保護。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劇照:艾達

2、鋼琴是艾達的情緒表達和精神寄託

對艾達而言,可以失去衣服和餐具這些世俗的東西,但無論如何不能失去鋼琴,鋼琴是她傳遞情感的唯一介質,得知鋼琴被丈夫交換後,她撕爛衣服,砸碎杯子,向丈夫強調鋼琴的歸屬,卻被告知“我們是一家人,有時候是要做出犧牲,你也不能例外”,斯圖爾特侵犯了艾達的邊界,她帶著滿腔憤怒,築起層層壁壘,不讓丈夫接近自己。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劇照:貝因

同樣,貝因也是通過鋼琴讓艾達放下防備,逐漸走進她內心的。艾達不願用自己的琴來教課,得知貝因已經調好音,而且只聽不彈時,艾達欣喜若狂,在一次次熱烈的注視和溫柔的撫摸中,他們交換琴鍵,也交流感情,直到鋼琴完全屬於艾達,艾達也徹底愛上了貝因。

某種程度說,艾達與鋼琴是一體的。艾達總是穿著黑白相間的衣服,如清教徒一般,剋制、隱忍。當貝因即將離開時,艾達彈了一曲傷感的曲子,她失落至極,卸下了一枚琴鍵,在上面印著“我的心是你的”,託女兒送給貝因,然而,女兒卻遞給了斯圖爾特,鋒利的斧頭落在鋼琴上,也落在了艾達的手上。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噴薄而出的血濺在女兒的衣服上,女兒嚇得面容失色,嚎啕大哭,可艾達卻沒發出任何聲音,死一般的沉寂,她的眼神裡不再有恐懼,而是透著一種決絕和堅毅,儘自己全部的力氣向著貝因家的方向走去,即便倒在泥濘裡,也倔強倨傲。

在與鋼琴一起沉入海底時,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就像是最終的歸宿,然而,意志選擇了生命,她獲得了重生,也實現了自我救贖。

3、女兒是艾達內心世界的外在顯現

弗洛拉是艾達的手語翻譯,她總能繪聲繪色地傳達出母親的意思,同時也是艾達內心世界的外在顯現。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在艾達和女兒一起去貝因家懇求被帶往沙灘時,濃墨的森林背景下,母女倆表情動作完全一致,艾達如孩子般頑皮可愛;在貝因帶艾達去岸邊盡情地彈奏樂曲時,女兒在一旁翩翩起舞,映射艾達內心的歡呼雀躍;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第一次去貝因家上鋼琴課時,艾達對貝因的感覺,如同女兒對門口那隻小狗一樣厭惡嫌棄,可漸漸敞露心扉後,艾達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女兒也開始關愛小狗;女兒喜歡玩帶有性意味的遊戲,襯托出艾達內心湧動的慾望;

當女兒在岔路口糾結將琴鍵送往何處時,代表著艾達內心的兩種聲音,一種是真切的情感表達,一種是客觀的道德約束,最終女兒帶回了怒不可遏的斯圖爾特,艾達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依然堅定地追求愛與自由。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4、柔情輕撫,是艾達的真情流露

電影中有多個撫摸的鏡頭,細膩飽滿,以手背觸及,於手心旋轉,在摩挲中傳遞著流動的情緒。

  • 當艾達在岸邊手足無措之時,她掀開鋼琴的木箱一角,觸摸到琴鍵的那一刻,她感受到滿當的安全感,同時伴有微弱的自憐;
  • 當艾達在貝因家撫摸鋼琴時,內心有著極度的渴望,在鋼琴失而復得時,她又通過撫摸傳遞思念;
  • 當斯圖爾特將門窗釘牢,限制她的行動時,她忘我地沉醉在與貝因的回憶中,對著鏡子親吻,還將斯圖爾特當作貝因,在他的臀部輕柔撫摸,極力尋回那種感覺;
  • 當艾達離開愛爾蘭小島,她輕撫灑滿陽光的清澈海水,也是在輕撫最終的歸宿。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劇照:艾達輕撫鋼琴

三、凝視主體的置換,將女性從“慾望客體”中解放出來

在眾多影視作品中,女性常常是被凝視的,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男性通過對瑪琳娜性感與美豔的窺探來獲取視覺快感,被凝視下的女性成為慾望的客體,喪失了獨立性和自主性。《鋼琴課》中則顛覆了傳統敘事中的視角,賦予女性主動審視的權利,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和從屬。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劇照:斯圖爾特

貝因野性的外表下是柔軟細膩的內在,他讀得懂艾達的倔強與孤獨,也滿足艾達的需求與渴望。貝恩將鋼琴視為艾達的化身,脫下自己的貼身衣物去小心擦拭,陽光下他不算緊緻的身體,顯得那樣性感;在艾達彈奏時感受不到貝因熱烈的眼神時,她無意識地掀開簾子去尋找,卻看到了貝因毫無遮掩的身體,凝視主體的置換,凸顯艾達的主體地位。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劇照:艾達與貝因

存在主義者這樣定義人的本質: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自由選擇定義自身。

不容置疑,在貝因面前,艾達有著絕對的主導權,愛與不愛,留下或是離開,她完全可以決定,自由地構建自己的社會關係,塑造個性,張揚主體地位。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四、女性覺醒:追求主體地位,找到內心歸屬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到,“對母親而言,女兒既是她的分身,又是另外一個人,母親既疼愛她,又與之敵對,將自己的命運強加給孩子”,但艾達與女兒的關係是舒緩輕淺的,女兒活潑開朗,古靈精怪,有自己的主見,她悠然自得地旋轉舞蹈,無所顧慮地大哭大鬧,輕快自在地翻筋斗雲,弗洛拉並沒有因為母親的沉默而沉默,揹負起母親的命運,她們彼此區分,各自獨立,不是不愛,而是不會藉著愛的名義捆綁,失去自我。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艾達在嫁給斯圖爾特後,沒有為了關係而變軟變弱,囿於斯圖爾特設定的圈子裡,遇到貝因後,也會奮不顧身地去追求,去感受,她在精神上自給自足,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同時在愛的激發下,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找回女性的心理主體感,擁抱更多的可能性。

真正做自自己,是既可以與他人相輔相成,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內心歸屬。

桀驁不馴、精神自主的艾達,在掙扎妥協過後,終於看清心之所向,與現實達成和解,她不再是那個只穿黑衣黑帽,冷漠遊離且沉默矜持的藝術家,而是袒露自我,體驗靈慾自然的獨立個體,真正實現了女性的自我覺醒。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影片帶來的現實思考

現實生活中,女性常常會被要求依照社會規範,在特定的年齡段結婚生子,一旦大齡未婚或者離異,就會被貼上打折出售的標籤,這種物化打擊女性的信心,削弱女性的主體地位,更可悲的是,受害者在歲月的長河裡漸漸成為施害者,荼毒著一代又一代心智尚不成熟的女性。

《鋼琴課》:在自然和文明衝突下,構築女性的主體地位與自我覺醒

好在越多的女性擁有獨立的思想,厚實的經濟條件,享有更多的話語權,她們在傷痛中覺醒,從他人的期待中掙脫出來,在追求內在自我統合過程中成長,描繪出絢爛多彩的人生。所有人最後都會歸於寂靜,但一定會有一種吶喊,在每一個擁有堅強意志的內心深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