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杜甫的三首《望嶽》,品味人生百態

杜甫一生中共寫了三首《望嶽》,但是描寫對象、背景、主旨、風格各有不同。,所表達的思想也各異。通過比較研讀,我們可以從中窺探杜甫青年、中年和晚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體悟我們自己的人生。

研讀杜甫的三首《望嶽》,品味人生百態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歲的杜甫赴長安參加貢舉考試,結果落榜,於是就在齊趙一帶四處漫遊;第二年來到泰山,抑制不住自己積極進取的凌雲壯志,揮筆寫下了第一首《望嶽》詩。“嶽”特指泰山,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遊覽,留下了眾多詩賦,但杜甫生的《望嶽》問世之後,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起始兩句包含著醞釀已久的神往之情,寫出了泰山雄拔於齊魯大地,可謂意出高遠。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五個字“已盡泰山”。頷聯體現杜甫造煉字精雕細刻、語不驚誓不休的特點。頸聯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鳥小,遠望所致?還是詩人的神思隨那鳥兒一起飛翔?這兩句在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尾聯杜甫由望嶽而產生了登嶽的意願,定要登上泰山之巔,俯視群山而小之。登泰山而小天下。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壯麗,更表現了青年杜甫不怕艱辛、藐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激情與昂揚。讀之使人眼界高遠,心胸開闊,振奮精神,鼓勵起積極向上的鬥志。無疑是青年杜甫的自信心理和非凡意願的自我抒寫。

研讀杜甫的三首《望嶽》,品味人生百態


然而社會殘酷,生活的無情。長安十年杜甫在官場上不斷碰壁,在感情上不斷受到屈辱。杜甫離開了朝廷仍然不忘國事,他來到了州縣,更加關心百姓。但是,郭使君只把他當作一般筆吏使喚。(758)七月早秋,天氣炎熱,夜間蠍子出沒,白天蒼蠅亂飛,飯難下嚥,而繁雜和枯燥的文書又多又急,杜甫內心十分苦悶。詩人眺望華山,也產生豐富的想象,又寫下了第二首《望嶽》: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這首詩他把華山主峰比喻為受到兒孫尊敬的祖宗,其他山峰象一個個矮小的兒孫,羅列在它的周圍,禮拜在它的腳下。他希望得到一根“仙人九節杖”,立即“拄到玉女洗頭盆”,恨不得插翅飛上華山之巔。官場上的失意,生活的人情冷暖,在經歷這些人生的苦難之後,他參悟了命運的沉浮,他的目光從雄偉的泰山轉向峻峭的華山,這座“天下第一險的華山”正好契合杜甫當時的心境。空有一身理想抱負,卻難以實踐。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讓杜甫的心在熱鬧之後冷靜下來,回頭審視自己的人生,只能“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曾經的豪情壯志已成為過去,現在只能欲求自身的安寧和精神的解脫。

研讀杜甫的三首《望嶽》,品味人生百態


由於生活的逼迫,杜甫一家便四處漂泊,這時的杜甫“飢借家家米,愁徵處處杯”;更有甚者“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在飢寒交迫的情勢下,他於大曆四年春自潭州至衡州,坐在州中,遠望衡山,另有一番感慨,於是寫下了第三首《望嶽》。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讚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這首詩中,出現了“寂寥”、“絕壁”等淒涼的詞語。晚年的杜甫,在經歷了生活的沉澱之後,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曾經熱衷的個人名利得失早已看淡,此時的愛國之情不斷昇華。希望“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但像舜帝那樣體察民情的開明之君已經沒有了,國家的動亂,百姓承受戰亂之苦。杜甫認為君主德政不修,即使如衰俗祀神,嶽神亦未必肯降祥於民。這是杜甫長期漂泊的生活體驗,也是他關心國家人民的思想的臨終閃現。

三首詩折射了杜甫三個時期的人生歷程。詠泰山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體現了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顯現杜甫暮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然而他的愛國之情卻日積月累,越發濃厚。

研讀杜甫的三首《望嶽》,品味人生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