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李杜二人像陰陽兩極,李白熾烈直接,是陽;杜甫陰鬱頓挫,是陰。二人互為補充,混為一體,成就萬古李杜之合。

杜甫說自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屬於比較內向孤僻的人,其實年輕時也渾身充滿豪氣。

讀《望嶽》便知一二。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不守“規矩”,滿眼未來

這是現存杜甫最早的一首詩,算是他的開山之作。當年他剛參加完科舉考試,未能得中,便繼續遊歷,到齊魯大地,要登臨泰山,便做此詩,時年24歲。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文化,是典型的讀書人,非常自律。他對寫詩的態度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治學嚴謹,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他的詩煉字精到,極其追求對仗和格律。

這首《望嶽》是五言古詩,不問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對於書香門第出身的杜甫,這算是相當不守“規矩”的事情了。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讀整首詩,雖然落榜,但杜甫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失落,反而表現出更多的豪情和氣度。

“齊魯青未了”和李白的“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處。而李白寫此詩的時候也是剛出四川不久,不到30歲的年紀。在年輕氣盛的時候,兩人的情感和視野幾近相似,大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對未來總是有很多期許,豪氣干雲,總以為無往而不利。規矩都是用來破壞的,也就沒有遵循的必要,自由和舒適度才是更重要的。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胸懷天下

泰山景色到底怎麼樣?即便走出齊魯大地,依然連綿不斷,歷歷在目。如此瑰麗風光,滌盪胸中塊壘,登臨山頂,一目千里,唯我獨尊。

這首詩,雖有豪縱,但並不像李白那樣鋒芒畢露,而是引而不發,步步為營。詩中有性格、有抱負、有胸懷。“一覽眾山小”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想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首詩是杜甫向世人宣告自己,也是敦促自己奮發的戰鬥檄文。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出發不為歸來,窮途只剩末路

但,世事總是無常,未來總是事與願違,懷抱著天下,本分的讀書人,但天下卻視其為草芥。

杜甫一生過得都比較悽慘,在長安十年,每日的生活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窮到了極點,連兒子都被餓死。杜甫不像李白在當時就名滿天下,在死後很久,直到白居易和韓愈的時代,才開始被關注,到了宋朝才被廣泛認可。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瞭解這些,我們再讀杜甫晚年寫的七律之冠——《登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但杜甫依然困苦,依附的嚴武病逝,五十六歲的杜甫只好離開成都,重找容身之所。病魔纏身的杜甫克服艱難險阻,好幾個月才到達夔門。一日,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百感交集,作此詩。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同是寫登高望遠,兩首詩天差地別。

一邊是“齊魯青未了”,一邊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一邊是“決眥入歸鳥”,一邊是“鳥飛回”;

一邊是“造化鍾神秀”,一邊是“萬里悲秋”;

一邊是“會當凌絕頂”,一邊是“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邊是“一覽眾山小”,一邊是“艱難苦恨, 潦倒新停”;

一邊是自由、閒適、隨意,一邊是困頓、規矩、無奈。

人相同,事相同,意象相似,但情緒、狀態和意涵完全不一樣。出發不為歸來,窮途只剩末路。

此後三年不到,杜甫死於湖南耒陽,本意想死後能葬在故鄉河南首陽山,但貧困至極,未能成行。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縱觀杜甫一生,並沒有什麼高光時刻。少年時,家資尚可,四方遊歷,還可以放任恣睢,但境遇每況日下,一日不如一日。

寫下《望嶽》之時,算是他最心無旁騖、豪氣干雲的時刻。

杜甫形容自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是陰鬱孤僻之人,性格本身是一方面,為生活所迫一定有很大的影響。

即便窮苦一生,杜甫也從未怨天尤人,甚至沒有社會的有過怨。只是用敏銳的雙眼,敏感的神經,執著的追求,審視、記錄著他眼前的世界,這就是他的現實主義。

要說李白代表著國人的靈魂,那麼杜甫便是我們的脊樑。

從《望嶽》到《登高》,少年豪氣,終抵不過歲月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