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波老師品讀杜甫《望嶽》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情景合一

本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杜甫偉大的心靈不僅侷限於他作為年輕人的胸懷、樂觀、積極,還在於25歲的杜甫在望嶽之際,就已經立下從孔子那裡開始的一代代知識分子永不停歇的薪火相傳之志。

化用典故

孟子在《孟子*盡心上》寫道:“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在孔子心中地位極高,孟子把孔子與泰山聯繫在一起,在它看來,孔子就如同泰山高於其他群山一樣,無可超越。

【深層解析】

25歲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剛剛經歷了人生第一大挫折:24歲的杜甫參加科舉考試卻落榜,就像今天的高考落榜生。但年輕的杜甫落榜後並沒有像現在的高考生落榜一樣一蹶不振,年輕的杜甫卻不在乎,他“仗劍遊齊趙”,開始了自己的漫遊生活。那是不是這首詩就是體現了杜甫的胸懷、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呢?如果只看到這一層,還不能完全理解杜甫。其實許多人在打擊面前也能自我調節,很多人也經常登山怡情養性。但是要具備“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襟,恐怕單純靠青春和豪放是不行的。那究竟是怎樣的支撐成就了杜甫,成就了這首《望嶽》呢?古人寫詩要讓你感覺不到用典故,化典於無形!杜甫就是將一個最重要的典故放在了最後“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中。孟子在《孟子*盡心上》寫道:“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在孔子心中地位極高,孟子把孔子與泰山聯繫在一起,在它看來,孔子就如同泰山高於其他群山一樣,無可超越。

杜甫平生寫過三首《望嶽》,其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1)25歲寫的詠泰山的《望嶽》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2)48歲寫的詠華山《望嶽》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3)晚年臨終在南方流浪,寫的詠衡山的《望嶽》即或是有所諷喻,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為什麼三首《望嶽》就以青年時期的這首詠泰山的最為著名?首先是因為泰山是“岱宗”,是五嶽之首,齊魯大地是孔子的所在;杜甫所歌頌的泰山不僅是神州大地的美麗景色,更是美麗景色背後偉大的人生價值追求。

那首句裡的語氣詞“夫”到底有什麼意義?

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知道“夫”這個字和古代象形文字變化不大的,就是”大字加一橫”,這個“大”指的是大人。什麼叫大人?在古代必須成年行了冠禮才叫大人。為什麼上面加一橫呢?就是因為行冠禮的時候要把頭髮盤起來(在古代盤長髮可不是女人的專利,甚至最早的時候穿裙子也不是女人的專利,古代男人也是穿裙子的,“君子”的君這個字其實最早和穿裙子也有關)。古人是20歲行冠禮(我們現在是18歲成年),只有行冠禮之後才算成人,才能擁有自己的“名、字”,此前只有姓、有名,但是沒有字,行冠禮之後師長賜字,才可以有“名字”,這樣才會形成一個有自己的“姓名字號”系統,比如酈波老師,姓酈,名波,字雲水,號滄溟,人稱“滄溟先生”,再比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人稱“杜工部”、“杜拾遺”、“杜草堂”,這樣有了字號才算是成人、大人。“夫”這個發語詞念(fú)的時候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用的,有其特殊的價值內涵,古時候的知識分子經常用夫這個發語詞,可以說是這個社會價值的擔當階層。所以當25歲的杜甫在望嶽之際,就已經立下從孔子那裡開始的一代代知識分子永不停歇的薪火相傳之志。

杜甫在這首《望嶽》中不僅寫出了自己對人生的嚮往,更寫出了他整整一生的精神支柱。要理解杜甫的精神世界還要結合杜甫晚年寫的那首《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這時候的杜甫已是風燭殘年,白髮蒼蒼,潦倒困頓,歸期無望,這時候的唐朝經過安史之亂也已經是盛景不在,所以詩中有杜甫自己的身世之悲,也有對大唐由盛轉衰的家國之痛。杜甫晚年登岳陽樓是他最為困頓、最為艱難的漂泊生涯,而且他這時候疾病纏身,但在這種淒涼的境遇下杜甫為什麼還能寫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樣雄跨古今的名句呢?這樣大的氣勢和格局又和他的人生有怎樣的關係呢?這就是因為杜甫自孔子處繼成而來的詩聖的情懷,永遠將個體命運與家國天下、與族群、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無論個人命運如何,他心中的悲憫始終是面對著天下,面對著百姓,所以他能夠“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憑軒遠眺,涕泗橫流,他悲嘆的不是自己悲苦的命運,而是家國天下,他關注的不是個人的沉浮,而是的神州的沉浮。這種憂患,這種大慈悲才是杜甫成為詩聖的關鍵,而這種情懷是從《望嶽》開始的,從《望嶽》一直到到《登岳陽樓》,一直到杜甫客死在湘江的孤舟之上,自始至終都鮮活的存在於杜甫的血脈之中。這才是杜甫這位“詩聖”的偉大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